问候亲爱的弟兄姊妹在基督里平安!我们接着《论客西马尼园的“惧怕”, 驳否定耶稣神人二性的异端(上)》分享。关于这个话题,我们今天从信经开始,这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主耶稣在十字架的“惧怕”。
约翰·加尔文说:“基督为完成中保的任务,不得不降世为人。那将作为我们的中保的,必须一方面是真神,一方面又是真人,这对我们是极关重要的。如果我们对这事的必然性加以研究,便觉得这并不是所谓势所必然,或绝对的必要,乃是人类所赖以得到拯救的天命。我们最仁慈的父为我们所安排的非常妥善。”(约翰·加尔文《基督教要义》中册第3页)
其实我们信仰里的异端不一定是像“东方闪电”之类那么张牙舞爪,有的是带有隐蔽性的,你在不知不觉中就会上当,比如二性二位说(Dyophysi-tism)从表面上同意正统派所说基督具有神和人两个本性,但不赞成说此二性合成一个统一的位格,而认为二者分别形成神、人两个不同的位格。因此,作为人的耶稣为马利亚所生,后被钉死于十字架;作为神的上帝圣子和基督并非马利亚之子,也未在十字架上受死,故也不同意称马利亚为圣子耶稣基督的母亲。后于431年被以弗所公会议定为异端。(参见:卓新平:《基督教小辞典》)其实这也是在耶稣神人二性上的异端。
五、我们从早期教会,特别是从《迦克顿信经》对于“惧怕”的理解。
基督教信经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纲要,承载着信徒对上帝的信仰和理解。从早期教会的简短认信式到如今系统化的信仰纲要,信经的发展历程不仅是基督教信仰传承的见证,也是不同教派之间思想碰撞与融合的体现。
我们基督徒和传道人都知道《使徒信经》,而知道我们基督教除《使徒信经》外,其实还有“三大信经”的不多。这三大信经分别是:《尼西亚信经》、《迦克墩信经》和《亚他那修信经》,这都是我们基督教所信奉的信经,只不过各个教会启用的不一样。我们有的人因为对信仰知识的了解甚少,造成了无形当中和异端“搅合”在一起了,还自认为是正确的。
信经的内容取材自圣经,以言简意赅的表达方式, 列出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教义。
“信经”的英文creed源自拉丁文credo,意即“我相信”,是教会对信仰的认信条文,词句精简,容易背诵,亦便于教导。在基督教史上,信经都是因应群体的需要而产生的,例如要与异端识别开来、为逼迫中所坚守的立场、成为礼仪(特别是圣礼)中共同宣认信仰的依据。基本上,“信经”与“信条”并没有十分严格的界分,一般信条都较详尽,并且是宗派性的;而信经则是较精简,是大公性的,为历代教会所接纳。
旧约圣经并没有明确记载信经的条文;然而,某程度上,犹太人经常诵读的“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上帝是独一的主”,也可算是信经一类。虽然被公认为信经的条文要到公元2世纪才面世,但不少圣经学者都认为,新约圣经已包括一些来自初代教会的认信条文,例如:“承认耶稣是主”:承认拿撒勒人耶稣与旧约圣经中的上主天父是等同的;“我信耶稣基督是上帝的儿子”:承认耶稣是上帝的儿子这身份,并以此作为初代教会洗礼用的认信;认定基督的道成肉身、受死和复活,成为初代教会信徒一贯的信念;建立三位一体教义的认信初模等。
信经的起源原属地区性的,但在很早的时期,这些早期的信经都已为普世教会所接受。例如我们熟知的、著名的《使徒信经》(ApostlesCreed,约公元4世纪)是改编自西方教会最早的信经《古罗马信经》(Old Roman Creed,公元2世纪末);这信经本来是信徒在接受水礼时向会众的宣认,但今天已成为很多教会在崇拜的认信环节所诵读的内容。同样重要的是东方教会的《尼西亚信经》(Nicene Creed,公元381年),其篇幅较长,内容强调耶稣的神人二性(为抗衡当时的异端)。这些信经从起初就被众教会所接纳。
圣经是上帝全备的启示,信徒对基督教信仰的认识当然是以圣经为基础。然而,要从一本接近一百万字的书集整理、提炼出我们信仰中不同层次的教义(核心性或非核心性),绝非易事。信经所发挥的作用,正是以简洁的字句将信仰的核心教义表达出来,使之一目了然,亦便于一般人(主内或不信主的人)掌握。
我们不应该因为“信经不是圣经”,就认为信经不重要,反之,信经被称为“基督教信仰的钥匙”。既然信经的内容都是以圣经为基础,以言简意赅的方式列出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教义,今天的信徒仍应予以珍惜和重视。(《圣经通识手册》第535-536页)
建议我们的基督徒有时间都把基督教这“四大信经”读一遍,即使背不下来也是有益的。
下面我们从《迦克墩信经》来理解主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神人二性,其中人性的“惧怕”。为什么我们要从《迦克墩信经》来理解?因为这个信经当时主要就是为了反对背离主耶稣是神也是人的异端而产生的。
首先我们费一点篇幅来了解《迦克墩信经》的全文。
《迦克墩信经》(Chalcedonian Creed,451年)是基督教历史上最重要的信经之一,由第四次大公会议(迦克墩会议)制定,明确界定了基督的神人二性。以下是其全文(根据希腊原文翻译的中文标准版本,但是也有不同的版本,翻译为汉语会有差异):
我们跟随圣教父,同心合意教人宣认同一位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是神性完全、人性亦完全者;
他真是上帝,也真是人,具有理性的灵魂,也具有身体;
按神性说,与父同质;按人性说,与我们同质;
凡事上与我们一样,只是没有罪;
按神性说,在万世之先为父所生;
按人性说,在这末世,为拯救我们,由童贞女马利亚所生;
这同一位基督,是子,是主,是独生的,
具有二性,不相混乱,不相交换,不能分开,不能离散;
二性的区别不因联合而消失,
各性的本质反更保存,汇合于同一个位格(Person)和同一个实质(Hypostasis)之内;
并非分离成为两个位格,而是同一位子、独生的、道上帝、主耶稣基督;
正如众先知论到他自始所宣讲的,主耶稣基督自己所教训我们的,诸圣教父的信经所传给我们的。
有人会说《迦克墩信经》和我们有什么关系?有关系,关系极大,他和《使徒行经》一样重要,你不了解、不知道,不等于我们的信仰里没有。为什么我们要从《迦克墩信经》来理解主耶稣在十字架的“惧怕”?请你仔细地阅读、仔细地理解《迦克墩信经》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特别是对于主耶稣基督的论述:“他真是上帝,也真是人,具有理性的灵魂,也具有身体。”“凡事上与我们一样,只是没有罪。”“按神性说,与父同质;按人性说,与我们同质”。因为《迦克墩信经》确立了耶稣“真神真人”的教义,肯定祂的人性可以经历真实的痛苦与试探,但不受罪的控制。基督是三位一体中的永恒圣子,非受造、全能、全知、拥有神的一切属性。信经强调:祂具有二性,不相混乱,不相交换,不能分开,不能离散;祂在十字架上仍是宇宙的主宰,神性未因道成肉身减损;“真是人”(真人性),祂“与人同质”的完全人性。祂具有神的特质,也有人理性的灵魂:人类特有的理性、情感、意志(非动物性本能)。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经文看到:主耶稣在为我们流血牺牲之前,对约翰“最后的嘱托”当中,可以充分体现到祂的爱、祂的人性、祂对祂母亲的孝敬、祂为母亲后事的安排:“又对那门徒说:‘看,你的母亲!’从此那门徒就接她到自己家里去了。” 主借着十字架的死,促成了祂母亲和祂所爱门徒的崭新关系,这表明祂的死分赐神圣生命给在十字架下仰望的人们,使他们(即信祂的人)在生命里联结为一,也是祂人性的母子之情啊!
通过读经可以知道主基督有思考、忧伤、流泪、挣扎、孝心、祷告,祂是圣子,他也有道成肉身真实的身体,即有血肉之躯,有许多和我们一样的感受,如饥饿、口渴、疲倦、痛苦、受伤流血等。
我们再来看看约翰·加尔文怎么论述的:“经上所谓‘道成肉身’(约1:14),不是说道变成了肉体,或与肉机体混合,乃是说祂选择一个童女的子宫,作为祂的住所。上帝的儿子成为人的儿子,不是由于本质的混淆,而是由于位格的联合。我们说神性与人性的联合,但二者仍各自保持了原有的特性,二者的联合,成为一个基督。这是一种伟大的奥秘,可在人中间找到相类似的事吗?(约翰·加尔文:《基督教要义》)”按神性说,主耶稣与父同质,在万世之先,为父所生;按人性说,主耶稣与我们同质(ὁμοούσιον ἡμῖν),在末世时,为拯救我们,由童贞女马利亚所生;祂是基督,圣子,我们的救主,非两性混杂,而是二性结合(ἀλλ’ ἕνα καὶ τὸν αὐτὸν Υἱόν)于一位格中;二性不混淆、不改变、不分割、不分离;这里的区别不因联合而消失,反在结合中得以保存;并存于一个位格、一个实质之内;“二性”并非分离为两个位格,而是同一位子、独生的、主耶稣基督是神;正如众先知自古以来的预言,以及主耶稣基督自己所教导我们的,祂完全的神性(与父同质)和完全的人性(与人同质)结合于一个位格。
我们可能对《迦克墩信经》陌生,说实在的老弟兄20多年前就读过,但是到现在还是背诵不下来,因为每天背诵的毕竟还是《使徒信经》。真的汗颜!这个信经针对当时聂斯托利派(Nestorianism),过度分离二性和优提克斯派(Eutychianism,是5世纪基督教基督论争议中的关键派别,由君士坦丁堡隐修院院长优提克斯Eutyches,约380–456年倡导)其主张因过度强调基督神性的绝对主导,最终被定性为异端,混淆二性的异端,确立了正统基督论。
此信经至今仍是东正教、天主教和主流新教公认的基督论基础。
请您注意:迦克墩信经用四个希腊词旗帜鲜明的“四不”原则,明确排除了错误的基督论:
不混淆(ἀσυγχύτως):神性不被人性稀释,人性也不被神性吞没。
不改变(ἀτρέπτως):神性不会变成人性,人性也不会变成神性。
不分割(ἀδιαιρέτως):不能把基督分成“神的部分”和“人的部分”。
不分离(ἀχωρίστως):二性在基督里永远合一,不可分开。
这个原则或称为“定义”,至今是基督教各派对话的共同底线,这是其精炼的辩证表述,展现了早期教会在哲学与启示间的平衡智慧,成为理解“道成肉身”不可逾越的坐标。
那么,迦克墩信经的信仰意义是什么?
1.确保救恩的有效性
“基督若不全然是神,救赎无望;若不全然是人,救赎与我们无关。”(初代教父亚他那修Athanasius)如果基督不是完全的神,祂的牺牲就不能战胜罪恶与死亡。如果基督不是完全的人,祂就不能代表人类赎罪,因祂是中保。
2.奠定基督教正统信仰
《迦克墩信经》成为衡量基督论是否正统的标准,后世几乎所有主流基督教派都接受此信经。笔者曾经参加一个教会聚会的时候就听到他们是在背诵《迦克墩信经》。
3.平衡神学与敬虔
它既强调基督的神性(可敬拜),也确认祂的人性(可亲近),使信徒能正确认识并敬拜基督。
耶稣的“惧怕”和“恐惧”的核心是“担罪而被父神离弃”: 这才是客西马尼园恐惧的核心和最高峰,而不是我们普通人,包括信徒那种惧怕。耶稣作为无罪的羔羊,即将背负全人类的罪孽。祂深知圣洁公义的神无法容忍罪。在十字架上,祂将经历与父神完全的隔绝:“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这种因担当罪孽而导致的与至圣至爱父神的分离,是祂作为圣子从未经历过的、最深沉的、最难以想象的痛苦。这种“被离弃”的阴影在客西马尼园已经沉重地压向祂,带来一种属灵的、与神关系隔绝的、终极的“惧怕”。这才是祂忧伤、难过、惧怕到极致的根源。
今天,有的教会在圣礼、信经宣读或神学教育中仍会引用或提到《迦克墩信经》,因为它可以防止极端:避免过度偏向“纯神性”或“纯人性”的错谬。促进合一:成为不同宗派共同承认的信仰基础;引导敬拜:帮助信徒正确认识“神人之间的中保”,这样我们也可以理解主耶稣基督的“惧怕”了。
我们来看看作为宗教改革的重要神学家的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 1509–1564),他的基督论(Christology)继承了正统基督教的核心教义,同时强调基督位格合一性与二性区分的重要性。以下是加尔文关于基督神人二性(神性与人性)的主要观点:
加尔文坚持迦克墩信经的立场,确认基督是一位格、二本性(神性与人性):神性:基督是完全的上帝,与父同质;人性:基督是完全的人,具有真实的身体和灵魂;二性不相混淆、不可分割:神性与人性在基督的位格(Person)中联合,但不混合或改变。
加尔文特别注重基督位格的合一性:“属性相通”(Communicatio Idiomatum):因位格的合一,神性与人性的属性可归于基督“一位”。例如:“上帝的儿子被钉十字架”指其位格而非神性受苦。反对聂斯托利派(分裂位格)与优提克斯派(混合二性)的异端。加尔文在《基督教要义》(卷二)中指出:救赎需要“神人之间的中保”:只有真正的神才能承担无限的救赎价值;只有真正的人才能代替人类受苦、受死。加尔文强调基督的真实人性(有肉体、情感、意志),使他能体恤人的软弱。
《迦克墩信经》是基督教历史上最重要的信仰宣告之一,它清晰地界定了基督的神人二性,确保教会持守纯正的福音。对今天的信徒而言,它不仅是神学规范,更是敬拜和生命的根基——因为我们所信的基督,既是永恒的神,也是为我们受苦的人子。
六、归纳
我们对上面所分享的这些做一个归纳吧,因为一万多字太多了。也许是有点重复,但是便于理解。
面对即将到来的十字架苦难,主耶稣基督表现出极深的忧伤和挣扎,甚至汗如血滴。这种情感并非出于对死亡的普通恐惧,而是具有深刻的属灵意义:
1.对“神的忿怒”的承担
耶稣的“惧怕”核心在于祂将要代替罪人承受神的忿怒,祂并非惧怕肉体死亡,而是因圣洁的神性与“罪”的隔绝性。祂在祷告中求父“撤去这杯”,这“杯”象征旧约中神对罪的审判,如:耶和华以色列的 神对我如此说:“你从我手中接这杯忿怒的酒,使我所差遣你去的各国的民喝”。祂的挣扎显明祂完全明白十字架的代价——与父的暂时分离。
2.完全的人性体验
耶稣道成肉身,真实经历了人性的软弱。祂的“惧怕”表明祂并非超然于人类痛苦,而是亲自体尝了人在极限苦难中的感受。这强化了祂作为大祭司的职分,能体恤人的软弱,所以,他凡事该与他的弟兄相同,为要在神的事上成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为百姓的罪献上挽回祭。他自己既然被试探而受苦,就能搭救被试探的人。
3.顺服父旨意的巅峰
祂的祷告最终以“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结束,显明祂以人的意志主动选择顺服。亚当在伊甸园因悖逆带来死亡,而耶稣在园中透过顺服成就救赎。这种顺服战胜了人性本能的恐惧。
4.与信徒苦难的认同
耶稣的经历为信徒树立了在苦难中倚靠神的榜样,我们蒙召原是为此,因基督也为我们受过苦,给我们留下榜样,叫我们跟随他的脚踪行。祂的祷告表明:真正的信心不是没有恐惧,而是在恐惧中依然信靠神。这也安慰信徒——他们的挣扎已被救主亲身理解。
5.耶稣的“惧怕”并非软弱,而是救赎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祂的受苦具有救赎性:承担罪的代价,使信祂的人得称为义;启示性:显明神爱世人的深度;典范性:教导人在试炼中如何以祷告交托。不是懦弱,而是爱的代价: 这种“惧怕”绝非软弱或对使命的动摇,而是对即将承受的、因罪带来的与父神隔绝之痛苦的深刻认知和敬畏。这是祂对父神圣洁的敬畏,也是对与父神完美合一关系的珍视。这种“惧怕”恰恰源于祂对父神的爱和对使命的忠诚——祂清楚地知道代价是什么。
6.耶稣的“惧怕”与我们认同的顶峰一致:祂经历的正是罪人在神公义审判面前理应感受到的终极恐惧(被神离弃)。祂亲身担当了这一切,使我们得以免除这种终极的恐惧。正如希伯来书指出,基督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成为万人得救的根源。祂的“惧怕”最终被胜利的顺服超越,成就了永恒的救恩。
最近在拜读李世峥牧师的一篇文章中,我觉得很有道理,李牧师说:“被软弱所困”,希腊文中的意思是“被软弱包围”。古代的祭司、先知,如今的神父、牧师,就其人性而言,都是十分有限的人,身体会饥饿、会疲惫、会生病、会受伤、会衰老,心灵会焦虑、会悲伤、会忧郁、会惊恐、会恼怒,这就是“被软弱所困”的意思。除了自身的“软弱”,牧者还要担当他人的“软弱”。“有谁软弱,我不软弱呢?有谁跌倒,我不焦急呢?”所以,从古到今,真正关爱羊群的牧者,没有不忧郁的,没有不痛苦的。伟大如摩西、以利亚的先知,也曾在不堪重负的时候有过一死了之的想法。
从李牧师上面的这段话来看我们是不是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主耶稣基督的二性论呢?
7.一位天主教作者说:古代那么多神父、牧师都是当时最有学问的人,现在为什么反而很少会读书的人想当神职?
这个问题不只是尖锐,而是非常真实。你仔细看历史,会发现:以前的神职人员,是当时最懂拉丁文、希腊文、圣经原文、神学、哲学的人,有些甚至还是医师、音乐家、天文学家、社会思想家。而现在呢?我们却很少看到那些真正热爱阅读、具有深度思辨力的人,走上牧会的路。反而是一些擅长讲故事、会办活动、能量十足、比较懂群体经营的人,成为了主流。
说得深刻!
为什么我们现在有的信徒,甚至是传道人还在不知不觉当中信奉了1500多年前基督一性论的异端思想呢?我个人认为主要就是书读的太少了,神学知识少了就容易陷入异端或者被迷惑。我们的许多人呐,只是知道读经,只知道满足于在神学院学到的那部分知识,而从来不去更新。对其他的书一概排斥,平时也懒得学习,把时间都用在刷手机和网络上。因此就会出现顽梗的“拿着不是当理说”、拿着异端当正统。建议我们大家还是多读一点书吧,把有限的精力、有限的生命用在自我牧养、自我灵修上吧。
通过上面老弟兄不完全的分享,如果我们可以初步理解主耶稣基督在十字架前是有所谓的惧怕,更有他顺服的献祭、在我们的信仰里识别和抵制异端等,我会感到欣慰。分享这个话题就是防止在那里以卫道士的面目出现,走上“基督一性论”的异端。
我们以马丁·路德的论述作为结束:基督论的核心强调基督的神性和人性不可分割,是信仰的三大支柱之一,他说:“基督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并且是我的救主。”
(本文作者为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全文完。)
参考文献:
1.《基督教大辞典》
2.《圣经事典》
3.《新约问题总释》
4.《查经专题》
5.《圣经通识》
6.《原文解经》
7.《圣经语汇词典》
8.《公祷书》
9.《基督生平》
10.《波利卡普致腓立比人书》
11.《马丁·路德桌边谈话录》
12.《圣经历史哲学》
13.《基督教词典》
14.约翰·加尔文《基督教要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