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是旁观者”——抗战时期中国基督徒群像

作者: 鼓浪隐士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7-03 13:09:59
分享与播放

在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广大基督徒群体以独特的信仰与行动,为这段波澜壮阔的抗争历程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在战争的血雨腥风中,以基督信仰为精神支撑,将爱与奉献、责任与勇气融入到保家卫国的伟大事业中,展现出信仰与家国情怀的交融与辉映。

虽然基督信仰中“爱人如己”“爱邻如己”的理念,赋予了基督徒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有些人产生了唯爱主义,强调通过爱心感化日寇,让他们从中国退兵。可是面对日军的侵略暴行,包括吴耀宗等在内很多基督徒无法坐视同胞深陷苦难之中。他们将信仰化作行动,认为抵抗敌人就是拯救同胞生,是践行上主旨意的体现。

这种理念促使许多基督徒投身到救助难民、救治伤员的工作中。当时,教会以及创办的医院成为了救死扶伤的重要阵地。这些医院的医护人员,无论是神职人员还是普通信徒,都秉持着基督的爱,不顾自身安危,在战火纷飞中为受伤的军民提供医疗服务。比如饶家驹神父在上海建立南市安全区后,不少修女就投入救助难民的工作中。在南京大屠杀的恐怖岁月里,魏特琳、约翰马吉等传教士救助了25万难民。在南通则有女传教士麦文果的感人见证。而河北正定的文致和主教以及同工,为了保护中国女孩不被日寇蹂躏,而遭到鬼子屠杀殉道。

当时国内绝大多数基督徒都认为爱国与爱教是一体的,他们深知,国家是上主赋予他们生活与践行信仰的土地,保卫国家、守护同胞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众多中国基督徒积极投身抗日斗争,以不同的方式为抗战胜利贡献力量。他们当中许多人拿起武器,奔赴抗日战场,他们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正义的坚守,在枪林弹雨中奋勇杀敌,不少人甚至因此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比如在卢沟桥事变中,佟麟阁将军率领广大将士英勇杀敌,最终战死殉国。而高志航带领着中国空军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多次打败日寇,筑起了空中长城。高志航最终也牺牲在战场上。

还有许多基督徒利用教会的网络和资源,为抗战力量传递情报、筹集物资。教会的慈善机构也广泛动员,呼吁国内外的信徒为中国抗战提供援助,在国际上为中国抗战发声,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同情 ,将基督信仰中倡导的“彼此相爱”的精神,扩展到了对整个民族的大爱之中。

教会学校的校长与教师中不少基督徒,虽然他们没有拿枪上前线,可是坚持教育,为祖国培养人才,保护中华文脉,抵制日本的皇民化,同样也是为抗战做贡献。比如吴贻芳、张伯苓等等,他们都带着学校前往内地,坚持办学,为国家输送人才。而沪江大学的爱国校长刘湛恩,因为不愿被日伪拉拢,而被刺杀牺牲。

此外不顾年老体弱积极宣传抗日的“爱国老人”马相伯,为传播《义勇军进行曲》做出贡献的刘良模、南京安全区早期建立者杭立武以及著名爱国教会人士吴耀宗等等基督徒都为抗战做出了应有贡献,其事迹值得传扬。

抗日战争时期,不少基督徒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们不仅是虔诚的信徒,更是热爱祖国的好儿女。他们以基督信仰为指引,在战争中践行爱与正义,为民族救亡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