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泰戈尔
6月28日,由鲁迅文化基金会、美国飞虎队友好协会、美国鲁迅文化传播协会主办的陈纳德飞虎队雕像揭幕典礼暨陈纳德与鲁迅的抗战精神研讨会,在洛杉矶国际机场Proud Bird飞行博物馆举行。陈纳德的外孙女说:“维护和平有时比打仗更难。”这句话,是对“飞虎精神”最好的传承。
人们对他,大多是传奇式的了解。但真实的陈纳德,是个极富魅力的矛盾体——德州牛仔的后代,脾气倔得像头牛,又是位虔诚的基督徒。
正是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在历史的岔路口,做出了不普通的选择。
这不是一个神话,而是一个生命如何在烈火中,靠着内心的光,活出了超越自己的模样。
一、德州的“异端”
从德克萨斯说起。那片印第安语中意为“朋友”的土地,给了他牛仔的坚毅。11岁受洗成为基督徒后,读经与祷告,成了他一生的习惯。就像植入内心的罗盘,让他在世事的狂风中,始终可以找到方向。
可是,信仰没能让他的路顺遂几分。他想飞,军队不要他;挤进去了,又因战术思想太超前而被排挤。人人都迷信轰炸机时,他偏要固执地讲战斗机护航的价值。同僚说他“桀骜不驯”,没说错,他就是那种为了真实的道理宁可头破血流的人。
怀才不遇加上身体亮起红灯,他只能带着上尉军衔,黯然离开他深爱的蓝天。那份挫败感,刺痛着他。但命运,有时正是通过剥夺,来给予更重要的东西。
二、来自东方的呼召
1937年,退役的陈纳德本可安度余生。但万里之外的中国,正被日军侵略的铁蹄践踏。中国空军装备着破旧的“万国牌”飞机,几乎毫无还手之力。重庆的天空,每日都在落泪。
就在此刻,宋美龄女士的信到了。她恳请陈纳德来华,重整空中防线。信中那句“您将有权驾驶中国空军的任何一架飞机”,瞬间点燃了陈纳德心中未熄的余烬。
那是个怎样的决定?奔赴一个陌生的国度,为一场不属于自己的战争。但对陈纳德而言,这更像一个命中注定的召唤。被祖国冷遇的战术家,找到了最大的舞台;有良知的人,无法对暴行与苦难置之不理。而对基督徒来说,帮助危难中的邻舍,就是信仰本身。
陈纳德将自己视为“武装的先知”,怀着对中国人民的深厚同情和对日本侵略的愤怒,毅然决然地站在中国一边,冒着违反美国中立法案和敏感外交关系的风险,坚定地为正义而战。
他在日记里写道:“我终于来到中国,希望能在这里为一个正在争取民族团结和新生活的人民效劳。”短短数语,却重如千钧。
三、昆明上空的鲨鱼与老虎
一到昆明,陈纳德立刻成了严厉的“教头”。在他的努力下,罗斯福总统也秘密批准了志愿援华航空队的成立。100多个美国小伙子,顶着农民、音乐家的假身份,跨越半个地球,来为另一个国家搏命。这支后来威震长空的“飞虎队”,就在昆明简陋的营房里,被陈纳德淬炼成钢,锻造成虎。他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也在训练之余,常带着这群随时可能赴死的年轻人祷告,为他们寻找超越生死的意义。他告诉队员:“我们既为中国而战,也为美国而战!”
“飞虎队”的名字,来自一个美丽的误会。
百姓把机头的鲨鱼嘴看成了老虎,亲切又威风。而那块缝在夹克背后的“血幅”——“来华助战洋人,军民一体救护”,则是一份用生命作保的承诺。无论你坠落在何方,我们的人民都会拼死相救。
四、荣耀与代价
1941年12月20日,昆明首战,零伤亡,日机陨落。飞虎队一战成名。此后,他们在中国的天空创造了无数以弱胜强的奇迹,为苦苦支撑的抗战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胜利,源于陈纳德被嫌弃的“奇思妙想”,源于中美双方的无间协作,更源于他用信仰和人格,将这支队伍凝聚成了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
但荣耀背后,是沉重到无法呼吸的代价。仅在“驼峰航线”上,就有1500多名美国飞行员长眠于此。
数字冰冷,生命滚烫。这胜利由血肉筑成。
五、人民的“老皮脸”
比起战功,陈纳德在中国的那些暖心片段,更令人侧目。人们亲昵地叫他“老皮脸”,粗糙的外号里是满满的爱戴。1945年他回国,重庆万人空巷,市民们用手把他的车一直推到机场。那一刻,铁汉落泪,他说:“我的心,早就属于这个国家了。”
多年后,作家张文文在美国寻访他的故居,只找到一块小小的铜碑,英雄在家乡竟鲜为人知。她感慨:“伟人在于你做了什么,而不在于你是谁。”真正的丰碑确实不在石头上,而在人心里。
故居对面,是他儿时常去的教堂。那里,给了他信仰的根。
后来,陈纳德与中国女记者陈香梅的传奇爱情,让“中国女婿”的形象,为这位硬汉添上了最温柔的一笔。
六、不熄的光
陈纳德留下的,是一份复杂而宝贵的遗产。他不是无瑕的圣人,只是一个有血有肉、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担当的普通人。承认这份复杂,反而更能体会那个选择的千钧之重。
信仰的见证,不必总在教堂。见证就在我们的工作岗位上,在我们如何回应时代的呼召,如何向需要的人伸出援手。
纪念陈纳德,绝不是为了供奉某个人物,而是要从他真实的一生中,汲取那份跨越时空的力量。他用自己证明,一个不完美的生命,若被信仰点燃,足以照亮一个时代。
每个基督徒,都可以,努力活成那道光。
参考资料:
1、门睿《美国华人寻觅飞虎队历史记忆 吁珍视和平》,中新社北京6月30日电;
2、张文文《寻访第一中国女婿故居》,“中国远征军网”2012年10月15日;
3、(美)丹尼尔·福特著、叶蔚然译《飞虎队:陈纳德和他的美国志愿者1941—1942》,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版。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浙江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