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渊里点灯的人:贝德士先生与他的南京见证

作者: 郑微末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7-01 10:59:45
分享与播放

历史的硝烟散去,有些名字刻在了纪念碑上,而有些名字,则刻在了人心深处。

当我们谈论那段悲壮的抗战岁月时,除了浴血的将士,也想起了一些异国面孔。他们本是客居中国的“局外人”,却在最黑暗的时刻,选择与我们并肩,成了以命相托的“局内人”。

贝德士(Miner Searle Bates)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基督徒。他的故事,要从他对一座城的深情说起。

一、“我们南京人”

1920年,23岁的贝德士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跨越重洋来到中国。他在南京的金陵大学创办了历史系,这一待,就是30年。

他不是一个匆匆的过客。他在南京成家、立业,看着自己的孩子在这片土地上出生、成长。秦淮河的风,紫金山的云,早已融入他的生命。他和同事侃侃而谈,与学生打成一片,南京的市井烟火,成了他生活的日常。

很多年后,当他回到美国,依然会脱口而出:“我们南京人(We Nankinese)”。

这句不经意的称呼,是他选择的答案。他从不认为自己是旁观者。守护南京,就是守护他的家。

二、在至暗时刻作一盏灯

1937年的冬天,南京城阴云密布。警报撕裂长空,绝望如瘟疫般蔓延。撤离的船票千金难求,人们仓皇逃离,身后是即将沦陷的家园。

贝德士却选择了逆行。他本可以带着家人回到安全的美国,但他留下了。金陵大学副校长的身份,给了他一个看护校产的理由,但他内心要守护的,远不止于此。

城破了。人间化为炼狱。

在那个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冬天,贝德士和拉贝等十几位外国人,撑开了一把脆弱但坚定的保护伞——南京安全区。他们开放学校,腾出教堂,建起25个难民收容所,为数十万濒死的同胞,提供了一处喘息之地。

那段日子,这位文质彬彬的历史学教授,变成了一位不知疲倦的战士。他奔走在枪林弹雨中,为难民寻找粮食和药品;他一次次站在日军的刺刀前,用并不魁梧的身躯,阻挡着野兽的暴行。

他守护的何止是难民的生命,那是在血海中为人性保留的最后一丝尊严。他就像一个在无尽深渊里,固执地点亮一盏孤灯的人。虽弱,却足以让人看见希望。

三、用一支笔对抗全世界的谎言

如果说守护难民是出于本能的良善,那么贝德士接下来所做的,则是一位历史学家至死不渝的使命——记录真相。

当屠杀的暴行被掩盖在“皇军武功”的宣传之下,贝德士的笔,成了一把刺破谎言的利剑。

从南京沦陷的第三天起,他就开始给日本大使馆写信。那不是抗议,那是一份份蘸着血泪的罪行记录。他以学者的严谨,冷静地记下他亲眼所见的每一桩暴行:时间、地点、受害人、施暴者的细节,历历在目。

他知道,这些记录不能只躺在抽屉里。1938年1月,他冒着生命危险,将一封长信偷偷托人带出南京。信的开头写得悲愤而急切:“这是在强奸、刺刀刺戳和毫无忌惮的枪杀之间仓促写下的简短笔记。”

这封信,如同一声惊雷,炸开了被封锁的铁幕,让外界第一次系统地窥见了南京的惨状。

他的正义之举激怒了日本当局,威胁、诽谤接踵而至,骂他是“疯子”,是“恶意宣传”。面对这一切,贝德士在信中平静地写道:“我不相信怯弱会有所改善我们在世界上面对的一切。”

是的,怯懦换不来和平,沉默只会助长谎言。他选择用自己的笔,为300万南京人作证,为历史作证。

四、一份档案是留给未来的宝藏

战争结束后,正义的审判终将到来。

1946年,贝德士站上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证人席。他用自己保存的大量证据和亲身经历,平静而有力地陈述着日军的滔天罪行,让松井石根等甲级战犯无从抵赖。

他的证词为这场历史性的审判落下了关键的法槌。

而他留给我们的,远不止于此。1950年,当他最后一次离开中国时,他带走了一批珍贵的资料——他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所有的信件、笔记、照片和报告。这批后来被称为“贝德士文献”的档案,是迄今为止关于那场浩劫最大、最完整的英文原始记录。

这份档案,是他留给中国、留给世界的一份无价之宝,让后世所有想探寻真相的人都能找到方向,也让所有企图否认历史的幽灵,在铁证面前无所遁形。

贝德士先生的一生,告诉我们一个最朴素的道理:在深不见底的黑暗中,一个人的良知与勇气,真的可以点燃不灭的灯火。

请记住这个名字,迈纳·舍尔·贝德士。一位深爱着南京的“南京人”。

参考资料:

1.章开沅《天理难容——美国传教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刘家峰《“理解变革的中国”:在华传教士的中国情怀与观察(1949~1969) ——以贝德士文献为中心》,《广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

3.章开沅《中国教会大学的历史命运——以贝德士文献(Bates'Papers)为实证》,《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6年第1期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浙江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