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近代中国教会历史时看到:当年鉴于在义和团运动中的惨痛教训,一些西方传教士开始逐步调整传教策略,以图适应中国国情。他们不仅通过大力兴办教会学校和教会医院等慈善事业来积极改善基督教的形象,还时常通过免费派送奶粉、面包和衣物等小恩小惠来吸引饥饿的老百姓加入基督教。
这在民不聊生、饿殍遍野的近代中国,这种传教方式在开始阶段确实见到了一定的成效。一时之间,为数不少的中国穷人因为抵挡不住饥饿而假意加入教会,成为了所谓的“吃教者”。但由于这些人的信教动机主要是为了获得温饱或贪图小利,所以自然谈不上纯正的基督教信仰,也不是甘心乐意地成为信徒。一旦灾情有所缓解,或者当他们不再挨饿了,或由于传教士口袋里的金钱不足以应付他们的需要时,他们常常很快改弦更张、脱离教会。因此,当时的中国人常常把这类临时性的基督徒讥讽为“奶粉教”的信徒,以示轻蔑。
当然,在基督新教传入中国的初期有这种现象也不奇怪,对于有数千年文化的中国民众来说外来的基督教的传播是举步维艰的。那么,时至今日基督教在中国已经复兴、福音广传,还有没有“吃教者”呢?这是我们应该以史为鉴、反思儆醒的。
“吃教者”,顾名思义就是“指教穿衣、赖教吃饭”。广义的“吃教者”是指人在教会心还是旧人,颈项上挂着十字架、也参加聚会、内心里却依然还是世俗化或部分世俗化。狭义的“吃教者”是指在教会吃喝教会的人。这些“吃教者”既有传道人,又有平信徒,虽是极少数,但是影响不良,甚至在败坏我们的教会和信仰。对于以下几类的“吃教者”,我们当引以为戒。
一、作为专职的教牧同工不是委身于教会、不是甘心乐意的奉献,而是把自己在教会的职务当做“赚奶粉钱”的职业,就是人们所讽刺为“职业宗教工作者”,专注在福利、待遇、工资、“官位”等世俗方面的事情。
“主耶和华说:我指着我的永生起誓,我的羊因无牧人就成为掠物,也作了一切野兽的食物。我的牧人不寻找我的羊,这些牧人只知牧养自己,并不牧养我的羊。”
二、个别的教会负责人把教堂当做自己谋私利的平台,对信徒、对同工、对教堂挺吝啬,而对自己吃喝宴乐却是大大方方。会众的奉献款成为他们的“小金库”,“吃教”、“喝教”、“用教”,把教会当成了“大锅饭”来挥霍。
“你们吃脂油,穿羊毛,宰肥壮的,却不牧养群羊。瘦弱的,你们没有养壮;有病的,你们没有医治;受伤的,你们没有缠裹;被逐的,你们没有领回;失丧的,你们没有寻找;但用强暴严严地辖制。因无牧人,羊就分散;既分散,便作了一切野兽的食物。”
三、为了“吃教”,在教会内部搞纷争、内卷、嫉妒、诽谤、结党,争名夺利、互相攻击,“吃教”、“喝教”还祸害教会。个别严重的搞得教会四分五裂,教会的牧养不能正常进行,连主日聚会、讲道都不行。
“你使邻邦因我们纷争,我们的仇敌彼此戏笑。”“你们仍是属肉体的,因为在你们中间有嫉妒、纷争,这岂不是属乎肉体、照着世人的样子行吗?”“我怕我再来的时候,见你们不合我所想望的,你们见我也不合你们所想望的。又怕有纷争,嫉妒,恼怒,结党,毁谤,才言,狂傲,混乱的事。”
四、少数的平信徒也有“吃教者”,只不过他们与教会的个别教职人员不一样,他们的“吃教”的“吃法”不是占教堂的便宜、不是利用职务之便贪腐,而是只作表面的基督徒。圣经强调信仰的真诚和纯洁性。“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悦;因为到神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神,且信他赏赐那寻求他的人。”这表明,真正的信仰是与神建立关系的基础,而不仅仅是外在的宗教仪式或活动。比如,有了事、遇到难处才求主、到教会找牧者,平日,包括礼拜天不聚会、不参加活动、不读经、不祷告、不灵修,是“圣诞节信徒”;还有的在灵里不是真正的信主,对灵里的罪始终没有认罪悔改,而是“在教会是绵羊、出了教会是豺狼”,这表面的基督徒也是一种“吃教者”。
五、假冒为善的“吃教者”。耶稣在马太福音23章中严厉批评了法利赛人和文士,他们表面上遵守宗教规条,内心却没有真正的信仰。耶稣说:“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洗净杯盘的外面,里面却盛满了勒索和放荡。” 这也是在“吃教”,打着基督教信仰的旗号,而不遵道、行道,沽名钓誉、营私舞弊。
六、在教会里带有个人目的的“吃教者”。他们有可能在表面上是活跃在教会,有的在团契里也是积极地参与活动。但是一旦自己的目的没有达到(比如说想要谋取哪个教会的职务、想要“说了算”)就翻脸,与教会产生摩擦,可以说是吃不成就“反目为仇”。
真正的信仰不仅仅是外在的行为,更是内心的改变。“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这意味着真正的信徒会经历生命的转变,而不仅仅是表面假冒为善的“吃教”行为。
“吃教者”形式不同、表现不同,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会有。这不奇怪。我们自己首先要手洁心清、做好自己,警惕“吃教”,而是要坚定不移地信教。我们每个人在信仰上都有个人的责任。“我们各人必要将自己的事在神面前说明。”这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信仰和行为负责,而不是依赖于外在的宗教形式,不要成为“吃教者”。教会对于那些没有真正信仰的人,存在形式不同的“吃教者”要用爱心去劝诫和引导他们,勿做“吃教者”。“弟兄们,若有人偶然被过犯所胜,你们属灵的人就当用温柔的心把他挽回过来;又当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诱。”
在我们的教会中,那些被俗称为"吃教者"的群体,恰似混入麦田的稗子,既消耗着教会事工的养分,又在无形中侵蚀着信徒群体的纯全信心。当此类现象浮现时,我们既不能以法利赛人的苛责之心草率定罪,亦不可效法哥辖子孙的怠惰放任不管。使徒保罗的训诲犹在耳畔:“岂不知一点面酵能使全团发起来吗?”真正的属灵智慧在于以基督的爱为犁铧,以圣经真理为种子,在耐心的耕耘中施行属灵的播种,不能让“吃教者”“发酵”,影响其他人。
基督教历史见证着两种处理路径的不同后果:中世纪的宗教裁判所因失却怜悯而成为教会的至暗时刻,而改教家路德在面对卖赎罪券的商人时,却以九十五条论纲的理性之光驱散黑暗。真正的属灵洁净不是将稗子连根拔起导致田地荒芜,而是如农夫般在收割时分离麦子与稗子,让教会成为不断自我净化的有机体,让教会的每场属灵争战都成为圣洁的接枝手术,使真葡萄树不断长出带汁水的枝子,结出有盐味的果子,荣神益人直到主来。
(本文作者为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