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当下的挑战

作者: 恩歌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2-20 09:36:15
分享与播放
配图

在这个充满了匆忙和高效追求的时代,现代人的生活似乎总是被无尽的待办事项和任务所填满。每天都被各种工作、社交活动、琐事所牵绊,我们的注意力已经变得支离破碎,仿佛总是心不在焉。人们越来越难以从繁杂的事务中抽身,甚至连与身边人的相处,也往往带着一种机械性的参与,而非真正的交流和连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活在当下的概念显得尤为重要。

活在当下的重要

活在当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它要求我们从内心深处作出转变。在这个充满即时满足和持续干扰的世界里,我们很容易感到焦虑和不安,因为总是在追求更多、更好、更快。许多人发现,尽管他们在不停地努力去做更多事情,但内心却始终空虚,感觉像是不断在追赶,却从未真正停下脚步享受这一刻。这种生活节奏的错乱,使得我们很难感知当下的美好与意义。

真正活在当下,不仅仅是让我们从繁忙中抽离,享受片刻的宁静,它还要求我们投入到每一个看似平凡的瞬间里。无论是在工厂的流水线工作,还是与家人共度晚餐,或是在教会静静祷告,与邻居攀谈,每一个“此时此刻”的片段,都是与上帝、与他人、与我们自己的连接。活在当下,并不是要忽略未来或过去,而是要把焦点集中在当下能做好的事上。它要求我们带着全神贯注的态度,去体会每一个当下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

去年观看《罗杰斯先生》(Mr. Rogers)的纪录片时,我深受震撼。影片中的罗杰斯先生展现出一种极为特殊的全然临在的姿态,这种姿态与我们现代社会的忙碌和碎片化恰恰相反。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作家、制片人和长老会牧师,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他在这些领域的成就,更是他与人交流时的那份专注和真诚。在他的眼中,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灵魂都有它的重量与价值。没有人在他眼中是偶然的,没有任何一个人会被忽视或被轻视。

他与人交流时的投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与小孩、家庭观众还是同行的对话者,他总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眼神专注、身体倾斜,仿佛他所关心的唯有眼前的人。这种专注不是表面上的礼貌,而是一种源自内心的真诚,他洞悉人们未言之语,理解他们内心的需求和感受。正是这种对人全然的关注与关心,才使得他的节目不仅仅是娱乐,更是许多人心灵的抚慰。通过这样深度的交流,他不仅影响了无数观众,还带来了生命的深刻转变。

罗杰斯先生的这种活在当下的临在感,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乏的。当我们急于追赶时间,忙于处理各种事务时,我们往往忽视了身边人的需求与情感。而罗杰斯先生的行为给了我们一种警示,提醒我们——无论是在家庭中、工作中,还是在教会里,活在当下,专注于眼前的人,才能为他人带来真正的益处。

罗杰斯能够随时观察到人的需要,不仅仅因为他有敏锐的洞察力,更因为他把每一刻都当做与人建立联系的机会。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宝贵之处,在于他与人互动的每一刻能否全身心地投入,能否真诚地去感受他人,能否在当下的时光里,赋予他人以关怀和理解。这种力量,比任何物质上的给予更为深远。当科技巨头们竞相开发元宇宙中的数字分身时,罗杰斯用一生证明:真正的在场革命,始于放下身段与轮椅上的孩子平视,倾听他们的故事和需要。这种笨拙却诚挚的存在方式,或许正是治愈现代性孤独的终极处方。

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交媒体的不断更新,新闻的不断推送,以及我们自己内心的各种焦虑和未完成的任务,时刻在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当我们试图在与家人相处时放下手机时,常常被内心的焦虑所打断,担心自己错过了什么。每一次我们尝试专注于眼前的事物时,往往都会有某种冲动促使我们去查看下一条信息、做下一件事。这种内外的双重干扰,让我们很难真正地活在当下,去体会与他人真诚相对的时刻。

全心全意地活在当下

我们需要操练的就是全心全意地活在当下,这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减缓步伐,去有意识地停止对未来的过度忧虑。在一开始,这会是一个极其艰难的挑战。我们的生活已经习惯了随时随地都在“做事”,但活在当下的核心在于“做事”的同时,也能够“存在”。这种“存在感”要求我们不仅仅是心不在焉的参与,更是全人的全然投入。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在每一件事情中找到价值和意义,而不是让生活仅仅成为一个“任务清单”上的完成项。我们在主耶稣找到了全心全意地活在当下的美好榜样。祂的生命充满了专注与投入,教我们如何活在当下,真正与人同在。耶稣从不急于走过每一段路程,祂总是全然投入每一次相遇,不论是与亲近的人,还是与陌生人,甚至是与那些社会边缘的人。祂的生活节奏似乎没有任何匆忙,却充满了神圣的安排。

在《马可福音》10章46至52节中,耶稣在赶往耶路撒冷的路上,遇见了盲人巴底买。当时,巴底买在路边呼喊耶稣,但周围的人都让他闭嘴,认为他不过是个无名的乞丐,配不上耶稣的关注。然而,耶稣没有匆匆走过,而是停下脚步,命令那些围观的群体带他过来。当巴底买来到耶稣面前时,耶稣温柔地问他:“要我为你做什么?”这是一个简单却深刻的提问,体现了耶稣对每个生命的尊重与关怀。祂不仅看见了巴底买的身体需要,更看见了他内心的渴望,最终医治了他,并赋予他新的生命。

类似的经历也出现在耶稣与撒该的相遇中(路19:1-10)。撒该是一个税吏长,社会上视他为罪人,且由于身高问题,他无法从人群中看到耶稣。可是,耶稣却抬头看见他,主动呼唤他下树,并决定要到他的家里去。耶稣没有因为撒该的身份或过去的行为而回避他,反而在那个瞬间,耶稣让撒该体会到神的爱与接纳,带来了他内心的悔改与转变。

同样,在与撒玛利亚妇人井边的对话(约翰福音4:1-42)中,耶稣突破了当时的文化隔阂,与一个被社会轻视的外邦妇人进行深刻的交流。祂没有避开她的过去,也没有对她的身份进行任何评判,而是坦诚地与她对话,给她带来生命的水,让她经历了真实的改变。在这次对话中,耶稣不仅关注了她的个人需要,更为她指引了更深层次的属灵真理。

耶稣的行为示范了与人同在的真正含义。祂教我们,真正活在当下并不是以任务为主,而是以生命为主。每一个神所安排的人,不论是社会地位的高低、身份的复杂与否,都值得我们用全然的心去接纳、去聆听、去关怀。耶稣没有把任何人视作“例外”,祂每一次停下脚步、每一次停留、每一次对话,都是在展现父神深切的关怀与无条件的爱。

今天,作为基督徒,我们被呼召以主耶稣为榜样,不仅关心我们的家人和朋友,也要为上帝安排在我们生命中的每个人存留心意。尤其是那些我们可能会回避的人,那些看似不重要的人,甚至是那些让我们不舒服的人,耶稣的榜样提醒我们:每一份相遇都是神的安排,每一颗心灵都值得我们去关注与关怀。真正活在当下,正是活出这样的同在与爱,不只是为了完成“待办事项”,而是为了在每个相遇中,活出从神而来的爱。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作者系安徽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