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疾病与神的主权——从大S事件谈基督教信仰中的生死观

作者: 麦粒
来源:原创
2025-02-03 23:22:29
分享与播放

最近,大S(徐熙媛)因病去世的消息让许多人震惊与惋惜。她曾是许多人的青春回忆,然而,病痛却无情地夺去了她的生命。这不仅仅是娱乐圈的悲剧,也是所有人都会经历的生命课题。类似的事情不仅发生在公众人物身上,在我们的身边,在教会中,也有许多弟兄姊妹因疾病骤然离世。

我认识的一位30多岁的弟兄,原本健康、充满活力,然而突发重病后短时间内离世,留下家人无尽的思念。另一位50多岁的弟兄,事业刚稳定,儿女渐渐成家,却突然因病倒下,让整个家庭陷入悲痛。面对这些生命的骤然消逝,我们不禁要问:人的命运是否早已注定?为什么疾病会无情地带走我们所爱的人?神真的掌管一切吗?

这些问题,并不仅仅是发生悲剧时的困惑,而是每个人迟早都要面对的现实。我们如何理解疾病和死亡的意义?在这样的时刻,基督信仰如何给予我们安慰和盼望?

一、世俗生死观与基督教生死观的差异

在世俗文化中,生命常被视为一种偶然的存在,死亡则是命运或运气的安排。人们用“天妒英才”来感慨逝者的离去,或者以“他走得安详”试图减轻对死亡的恐惧。然而,这样的世界观无法真正带来安慰,因为它缺乏对生命意义的最终解答。

圣经却告诉我们,生命并非偶然,而是神的创造。“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创世记1:27)人的生命长短也在神的计划之中:“我未成形的体质,你的眼早已看见了;你所定的日子,我尚未度一日,你都写在你的册上了。”(诗篇139:16)

世俗文化认为死亡是终结,而基督信仰告诉我们: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归回。传道书12:7说:“尘土仍归于地,灵仍归于赐灵的神。”信徒的死亡并非命运的失控,而是神主权下的一次转折,带领我们进入永恒的家乡。

这与世俗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世俗观念:人生是偶然的,死亡是终结,尽力在今生留下些许痕迹。

基督信仰:人生是神所赐的,死亡不是终点,而是迈向永恒的一步。

二、圣经对疾病与苦难的启示

疾病和死亡并非神创造世界时的原本样式,而是因罪进入世界后的结果。“受造之物服在虚空之下……一同叹息劳苦,直到如今。”(罗马书8:20-22)但个体的生病或死亡,并不总是因个人犯罪所致。约翰福音9:1-3记载,耶稣驳斥了门徒的想法,指出那位生来瞎眼的人并非因罪,而是为了显明神的作为。

对于信徒而言,身体会衰残,但内心可以不断更新:“外体虽然毁坏,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哥林多后书4:16)疾病虽影响肉体,却不能夺走我们在基督里的生命。

在苦难中,我们或许向神祷告求医治,但神的作为不一定符合人的期待。“耶和华赏赐,耶和华收取,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约伯记1:21)

保罗曾三次求神挪去他身上的“刺”,但神回答他:“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哥林多后书12:9)这提醒我们,神并非总照我们的祈求行事,而是按祂更高的旨意成就美善。

耶稣医治病人,展现祂对苦难的怜悯(马太福音14:14),但祂自己也经历死亡,又从死里复活,为信徒带来终极的盼望。“我若去为你们预备地方,就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约翰福音14:3)

信徒的死亡不是失去,而是与主同在。“我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腓立比书1:23)最终,启示录21:4告诉我们:“神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

三、对逝者家属的安慰

避免简化苦难的属灵套话,有些安慰话语,如“他去天堂享福了”或“这一定是最好的安排”,可能会让家属更痛苦。相反,我们应当承认:“这确实让人难以理解。”但同时指向基督:“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祂也曾凡事受试探。”(希伯来书4:15)

以永恒的视角重述死亡,强调:“离别是暂时的。”(帖撒罗尼迦前书4:13-14)我们有一天将在神国重逢(启示录21:4)。如果逝者生前有信仰见证,可用来安慰家属,鼓励他们继续持守信仰。

具体关怀行动重于言语,在哀伤中,人们最需要的往往不是道理,而是实际的陪伴和帮助。初代教会在面对信徒的需要时,并不仅仅是祷告或劝勉,而是实际地提供帮助,比如照顾寡妇、分发食物(使徒行传6:1-3)。今天,教会和信徒也可以在实际行动上给予家属支持,比如:

组织饮食,为丧家提供生活支持:在悲痛的日子里,家属可能无暇顾及饮食和生活起居。教会可以组织弟兄姊妹轮流提供餐食,减轻家属的负担。

代祷,陪伴家属度过哀伤期:有时候,单纯的陪伴,哪怕只是坐在他们身边,都是莫大的安慰。我们可以为他们祷告,求神赐下安慰和平安。

协助处理后事:帮助家属处理相关事务,如安排追思会、提供心理支持,甚至长期关心他们的经济和生活需要。

真正的关怀,不仅仅在葬礼期间,而是在往后的日子里,依然有人记得、有人关心。

悲伤无法被快速抹去,但它可以被转化,让它成为生命成长的契机。如果逝者在病痛中仍然持守信仰,我们可以整理他们的信仰见证,鼓励其他信徒。他们的生命虽然结束,但他们的信仰旅程可以继续影响人。

如果离世来得突然,我们可以帮助家属思考:“我们该如何活出他曾经的信仰?”这并不是让人“遗忘痛苦”,而是将思念转化为对神更深的信靠,将逝者未了的信仰之路,继续在世上践行下去。

比如,一位敬虔的弟兄突然离世,他生前一直关心福音事工。那么,他的家人和教会是否可以将他的负担延续下去?或者,他的生命见证能否成为鼓励其他人的力量?

痛苦如果没有盼望,就只会留下伤痕;但痛苦如果交托在神手中,就会成为祝福的见证。

死亡带来的痛苦是真实的,失去亲人让人心碎。即使信仰再坚固,我们仍然会流泪、会思念。但基督给了我们一个盼望:在祂里面,我们的悲伤不会是绝望的,死亡不会是最终的结局。

“我们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众人更可怜。但基督已经从死里复活,成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哥林多前书15:19-20)

这意味着,我们不仅仅是在地上寻求安慰,而是将盼望寄托在永恒的国度里。对信主的人而言,死亡不是终结,而是归回天家。对仍然在世的人,我们要思考如何在短暂的生命中活出神的旨意,如何在有限的年日里,去爱神、去爱人。

愿神的爱成为我们在哀痛中的依靠,愿神的恩典扶持所有在失去中寻求盼望的人。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山东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