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度的圣诞又过去了,相较于疫情期间来看,仿佛又恢复到了疫情之前的境况。弟兄姊妹可以不受限制前来庆祝圣诞,教堂内外车水马龙、喜气洋洋,人挨着人,共同庆祝圣诞,一派繁忙而又井然有序的景象终于再现。
而且,就连奉献款也是有所提升,仿佛已经告别了疫情对教会奉献收入的冲击。以此而言 ,或许可以意味着教会又重新展现了勃勃生机,告别了以往不利于教会发展的影响。然而,一些弟兄姊妹也意识到一些问题,至少短时间无法回到从前。
什么问题呢?就是以往教会庆祝圣诞的时候,其实孩子是“半边天”。当然,这个半边天并非说孩子在人数上占了一半,而是说孩子在以往庆祝圣诞的时候被看重,成为主角,会为他们安排一些节目,让他们切身体验圣诞、庆祝圣诞。所以,孩子们总是很高兴积极,与此同时,大人们也高兴,看得津津有味,频频鼓掌,一方面孩子们代表着未来,另一方面台上表演的孩子都是各弟兄姊妹家的孩子,各家的孩子各家爱,自然是充满了欢喜与期待。
可是近年来的圣诞,孩子的节目没有了,虽然信徒没有抱怨,但很多人内心中也都是充满了遗憾,随之而来的就是教堂中的欢声笑语减少了,也缺少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以及打打闹闹的声音。
孩子们在圣诞中缺席,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因为早已经知道了,心里面也早已为此做好了准备。可是虽然如此,对比前后圣诞来看,孩子的缺席还是需要我们反思一番,就是孩子们缺席圣诞可以,但信仰的传承却无法缺席也不能缺席。
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看一个圣经中的案例。就是亚伯拉罕及其子孙后代。可以确定的是,在亚伯拉罕那个时候是没有圣诞的,因为耶稣还没有降生。不仅于此,其实亚伯拉罕那个时候连会堂都没有,因为一来当时条件不具备,二来是亚伯拉罕乃寄居在外邦人之地。
那么作为热心于信仰又于信仰有负担的亚伯拉罕,又是怎样敬拜上帝的呢?又是怎样做好信仰传承的呢?我们会发现一件事,那就是亚伯拉罕不管到什么地方去,他都有一个习惯,那就是筑一座坛敬拜上帝。这个习惯是亚伯拉罕一直以来的习惯,乃为人生中的必须,从没有中断过,不管寄居到什么地方都是如此。
显然,亚伯拉罕筑坛的目的在于敬拜上帝,也在于与其他的偶像有所区别,表明着他所敬拜的乃是耶和华,乃是真神。这就表明着亚伯拉罕虽然远离了故乡,寄居在他乡,虽然没有会堂,没有条件与族人共同敬拜上帝,但他自己的信仰生活却没有中断过,乃是一直在家人与以异族的人面前呈现。
没有会堂、寄居在他乡、他乡遍地都是偶像,这对亚伯拉罕及其子孙后代而言是个挑战;然而,这一系列不利的条件及挑战并没有阻止亚伯拉罕敬拜耶和华及其带领子孙后代信仰耶和华上帝的决心及信心,那他又是怎样应对挑战的呢?筑坛敬拜耶和华上帝便是方法之一。
因为这座坛不仅是上帝与亚伯拉罕家族同在的外在明证,也是亚伯拉罕信仰上帝的外在明证,教育孩子认识耶和华上帝、学习跟随耶和华上帝的外在明证及教材之一;同时,也是与异教区别及其向他人见证真神的的外在明证。
显而易见,这座坛对于亚伯拉罕及其家族而言极其重要。那我们又可以从亚伯拉罕筑坛的事迹中受到什么样的启发呢?那就是如今的基督徒家庭也迫切需要“筑坛”,也就是要建立起家庭的祭坛,以一个家庭为单位来敬拜上帝乃为不可少。
当然,我们要知道一件事,那就是学习亚伯拉罕的筑坛,并不是硬生生的要在家中用石头造一座坛出来,乃是要学习其精髓,就是要建立家庭化的崇拜,就是我们的崇拜不仅要在教堂中,也要在家庭中进行,并且要带领家人一同进行。
试想一下,若是仅有教堂中的信仰表现,那教堂之外的人怎么看得见呢?若是家中仅有自己在敬拜,那又与其他的家人有什么关系呢?对他们又会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呢?而若是把敬拜带到了教堂之外的家中,也带领家人参与,那么就不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且所带来的效果注定不一样。
当然,一个人若是仅仅有“筑坛”的表现,还是不够的,不够完整的,除此之外,还需要有各种好果子结出来,如良好的信心、无可指摘的道德、爱心、责任心、怜悯的心等等。这些由信仰衍生出来,必定会产生良好的果效,因为这不仅表明了个人的信仰成熟度,也是在荣神益人,乃在家人及外人面前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成为了他人来到上帝面前的福音使者。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