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与华东某市C传道的交流让我大为吃惊。我关注该教会公众号多时,当地基督教传入历史悠久,教会各项事工开展得有条不紊。实地去到教会,不论是教堂建筑、教会崇拜、还是感受到的教会氛围和文化,都在一层层叠加我对教会的好感和认可。该教堂是市区唯一一间教堂,教牧同工服侍全市教会。和堂里C传道的一次交流,让我透过城市教堂的繁荣,更清晰地了解到当地基督教信仰的大概情况。
当地19世纪就有福音传入,福音根基深厚。传教士在此建立教会、学校、医院,做福音开拓工作多年,当地人基本都听说过基督教信仰,鼎盛时期,有的村子90%的人都是基督徒。不过福音是否在人们心中扎根还值得商榷,由于当时人民贫苦,教会又常布施,不少人为了生存加入基督教,因此基督徒又被称为“吃教的”。改革开放后,该市乘着时代的机遇迅速发展,当地居民也在短时间内富裕起来。
“有人来教会退教。”C传道来到该市服侍后才第一次听说这种现象,我听到这个词也是一脸疑惑:“什么是退教?”C传道解释,就是有人把家里的圣经、赞美诗拿到教会,和牧者说要退出基督教信仰;还有分不清楚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把圣母马利亚像也拿到教堂来退教。
初来参与侍奉的几年,C传道感受到当地社会对基督教信仰并不是很友好,帮助她租房的中介甚至提醒她,不要和房东说自己信仰基督教,否则房东可能不会把房子租给她。一些本地人还会刻意约束自己,不进入教堂的地界。在服侍村镇教会的过程中,她还了解到,越是在闭塞的村镇,基督徒的处境越艰难——有个村庄只有一位外地嫁过来的姐妹是基督徒,村子里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村民都会归因到这位姐妹身上。
虽然当地人都知道基督教,甚至也承认基督教的神比他们信的神都大——C传道曾接待过其他宗教推荐过来的人,和实在走投无路找教会帮助的人。但大多数人依然是不信仰,甚至敌视基督教信仰。信徒退教也与此相关,信徒当然知道信仰好,但生命并未扎根,加上周围环境的阻力,便做出舍弃信仰的选择。在C传道接待过的案例中,退教的原因可能是子女婚配,多数是儿子结婚,女方因为男方家人信仰不愿嫁进来;或者葬礼习俗,不信仰的老人希望按照本地的风俗办葬礼,不希望子女信主,或是不信的子女只想按照本地风俗给信仰的老人举行葬礼。
与此相应的,是当地以及周围地区有“家庭礼拜”的习俗,多半是为庆贺,如迁新居、或新婚、甚至病愈、升学、升迁……不论大小喜事,都可以请牧者来家里做礼拜,形式较为轻松,不似教会崇拜般庄重,意在与家人分享喜悦,也分享福音。在庆贺喜事时,民间有各类庆祝习俗,家庭礼拜则像是基督教版本的对应仪式。
不论是当地人对基督教信仰的态度、信徒退教的原因,还是教会内的“家庭礼拜”,都在反复强调着一个词:习俗。习俗是指在地区社会文化中长期形成之风尚、礼节、习惯以及禁忌等的总和,包罗万有,在历史、文化、宗教、社会等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下逐渐形成,是文化的一种具体体现。基督徒在接受基督教信仰后,要跟着信仰调整自己的生活,不可避免地会对原本遵从的习俗感到迷茫。据某城市大型教会主任牧师描述,主日礼拜后,找他咨询的信徒中,有百分之七八十都和习俗相关,问的都是“婚礼、丧葬、动迁”之类事情。如今,传统节日、婚礼丧礼依旧是基督徒和不信仰的家人高频爆发冲突的场合。
起初我并不理解信徒为何询问的问题都如此具体、现实,直到我自己从头到尾完整走完结婚的流程。《礼记·昏义》《唐律》和《明律》规定“婚”的程序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和亲迎,也称“六礼”,即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当今的社会风俗与先前大不一样,婚礼流程多依当地风俗,或由两家自行商定。我们两家都是基督徒家庭,但我妈妈在这方面不大通,很多事情不知道如何操办,我也一脸迷茫,只能两家人商量着来,并没有现行可依从的礼仪流程。婚礼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我多么迫切希望有一套适合基督徒的婚礼流程,既能指导不同角色在这场婚礼的行为,谨慎、庄重、周全地推进婚礼,也能起到标记人生重大事项的作用,用象征性的仪式带着我告别单身进入婚姻生活;经过婚礼礼仪,我的人生可以庄重又自然地过度到下一个阶段。
和C传道交流时临近复活节,几天后便是清明节。有牧者发文,呼吁探索建立清明节的基督教礼仪,文章从理论基础和实践探索两方面做了详细论述,是非常有意义的讨论。近来,随着基督教中国化的推进,各地教会在思考该如何庆祝中国的传统节日,由此挖掘传统节日的意涵,与基督教信仰相结合,举行适当的庆祝仪式。目前,很多教会清明节前后在教会或墓园举行追思礼拜,组织集体扫墓,逐渐摸索、建立符合当地情况的礼仪。
除了教会集体的礼仪,如上文所述,基督徒个人也希望在类似的场合得到教会的引导。C传道提到,她计划在青年团契中和信徒分享祭祖的话题,除了教导基督徒不该做什么,会更着重分享能做什么。一位牧者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基督徒有不能做的,但不是什么都不做。我们要看到习俗背后的本质,用符合信仰的方式表达相同的情感,在众多基督徒的坚持下,就能逐渐形成福音的文化。
若是教会可以结合信仰教义与当地社会风俗,确定出一套适合信徒的礼仪,不仅能指导信徒的行为,也可借着教会众信徒的行动形成福音的文化,甚至逐步影响当地的相关风俗。这不仅是一个设想,而是已经有教会在实践,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果效。华中某县一位传道人在交流中提到,当地婚丧仪式繁琐,往往是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还充满迷信色彩。政府提倡婚丧事文明节俭操办,教会牧者按照政府倡导,发展出了符合信仰适合信徒的仪式流程,随着仪式在信徒家的红白事上流传开来,甚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的婚丧习俗。
近日,上海大学许正林教授在金陵神学院的做的一场讲座中提到,从文化角度讲,每种文化都强调仪式,信仰者的聚会也要定时定期,让崇拜仪式化,有助于强化信徒的身份。礼拜结束,信徒从教会走向家庭、社会,处在更广阔的文化中,信徒的日常生活也需要符合信仰、可遵循的仪式,同样地在日常生活中强化信仰者的身份。因此,建造适合中国基督徒的“基督教习俗”应当放在更高的视野中,作为系统化的工作,需要神学思考作为根基,基层牧者根据神学诠释以及实际情况,发展适合的礼仪,由信徒在生活中实践出来,形成“基督教习俗”。在起到引导信徒行为作用的同时,将信仰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信徒成为整个社会和谐的一部分,也增进社会对基督教信仰的接纳。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