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经典中,《易经》被称为“群经之首”,在中华文化中享有重要地位。那么这本经典是如何传播到西方,并产生影响的,这不得不提到耶稣会士白晋。
早在利玛窦来华时,他就注意到了《易经》这部经典,并撰写了《八卦与九宫之变化》一书。但总体看,当时来华传教士更重视四书的研究,这既是认为《易经》存在占卜,与教义有悖(其实这和对民间信仰的观察有关),其实就是《易经》一书十分深奥,没有相应的知识结构是很难读懂的。
1685年,为了加强与中国的交流,法王路易十四派遣白晋、张诚、洪若翰等等耶稣会士来华。他们都是法国科学院的院士,在数学、天文、哲学、医学等领域早有造诣。而白晋与张诚更是成为康熙皇帝的老师,教授他不少西方科学文化。
与利玛窦、卫匡国等前辈一样,白晋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致力于基督信仰与中华经典的对读。而白晋则对《易经》充满了兴趣,开始了对其深入研究,成为西方研究易学第一人。
正如他所言:“我相信我有幸发现了一条让众人了解中国哲学正确原理的可靠道路。中国哲学是合理的,至少同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同样完美。我想通过分析《易经》这本书中种种令人迷惑的表象论证(这个主张)的真实性。《易经》这本书中蕴涵了中国君主政体的第一个创造者和中国的第一位哲学家伏羲的(哲学)原理。再说,除了中国了解我们的宗教同他们那古代的合理的哲学独创多么一致外(因为我承认其现代哲学不是完美的),我不相信在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方法更能促使中国人的思想及心灵去理解我们神圣的宗教。”
从1711年开始,白晋开始深入研究《易经》,前后完成了《易钥》、《易考》、《易学外篇》、《大易原义内篇》、《易经释义》等等十本著作。白晋作为传教士,其在解读《易经》上采用了“以耶解易”的方式,试图证明基督信仰与周易思想存在关联性,从而向中国人讲述福音,让西方了解《易经》。
作为最早系统研究《易经》的西方人,白晋在不少方面存在牵强附会,在今天看来显得滑稽。但不失为易学研究的一种路径,对于中西文化交流有着积极意义。正是在白晋的译介下,《易经》才真正进入了西方。据说莱布尼茨就深受周易思想的影响,促进了其学术研究(具体细节存在争议,真假难辨)。
白晋对于《易经》的研究,更是开创了“索隐派”,成为汉学研究的著名学派。正如学者陈欣雨所言:“白晋自来华以后直到他逝世,一直从事着易学研究,开创了耶易研究的先河。他的弟子傅圣泽和马若瑟皆跟随他的脚步……他们一方面吸收着传统易学的智慧,熟悉《易经》的内容、本义、体例,从而将此作为东方经典的权威代表,另一方面以西方《圣经》作为诠释依据来考察和探讨易学深意,赋予《易经》新的含义。”
延伸阅读:
《白晋易学思想研究: 以梵蒂冈图书馆见存中文易学资料为基础》
本书作者陈欣雨在充分掌握梵蒂冈教廷图书馆中见存中文易学资料和吸取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学、经学、和合学、诠释学以及索隐学等研究方法,不仅简要论述白晋的生平以及来华的基本情况,对梵蒂冈图书馆内白晋中文易学著作进行了厘清、考证和介绍, 而且着重对白晋易学研究方法和易学思想特色进行梳理、探讨,并对白晋弟子傅圣泽、马若瑟的易学思想进行研究,审视了白晋易学思想的影响和局限性,是一部填补学术空白的论著,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耶稣会士白晋的生平与著作》
以法国耶稣会士传教士白晋的生平为线索,着重介绍了他在华期间钻研中国古代典籍并探索其与《旧约》之联系所做的努力,描绘了白晋重点研读《周易》并通过对欧洲和中国的语言及神话传说进行比较,创立跨文化的索隐派体系的过程。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