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克礼(ThomasBarclay)于 1849年11月21日生在苏格兰格拉斯哥一个经营布匹的家庭。其父是教会的长老,全家都是虔诚的基督徒。
1864年,从小对物理学感兴趣的巴克礼进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他对电学颇有造诣,其相关论文还被皇家科学院收录。次年,16岁的巴克礼听到神的呼召,立下志愿,决心一生为主所用。他在献身书中写到“我将本身交托于祢,随祢的旨意,从祢无限的智慧安排,俾能使我成为荣耀祢的用途。我不论何时都听命于祢,以无条件的顺服祢。不是照我意思,只要成全祢旨意。我乐意,忠诚的顺服接受你管辖。”此后,每逢生日巴克礼都会在献身书上签名,表明奉献主的心志决不动摇。
1869年,巴克礼进入苏格兰自由神学院就读。毕业后,转赴德国德国莱比锡大学深造一年。1874年,回国后的巴克礼被按立为牧师,加入英国长老会的海外差会,被派往中国宣教。9月19日,他乘船从利物浦出发,经过近3个月的海上旅程,于12月18日抵达厦门。
巴克礼来厦后,除了从事福音事工外,还积极学习闽南语,以更好地完成主的使命。半年后,长老会为拓展台湾的事工,派巴克礼前往台湾。1875年6月5日,他从打狗(高雄旗津)上岸来到台湾,成为英国长老教会第5位来台的牧师。他与李庥牧师(Hugh Ritchie)合作,并向李学习台湾的风土人情及传福音的技巧。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巴克礼对闽台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同年12月21日台湾北部传道人召开会议,会上他已能用闽南语讲道。
1876年12月,巴克礼到台南工作。为了培养本土传道人,他积极从事教育工作,尽管身患天花,但仍抱病坚持工作。他于1877年将高雄和台南两所传教所合并为一,并于1880年创立台南神学院,巴克礼为首任校长,共收15名学生。1885年巴克礼在台南“聚珍堂”发行第一期《台南府城教会报》,此为台湾近代最早的报纸。
甲午之战,中国战败,台湾被迫割让日本。1895年,日寇据台湾,为镇压台湾人民的反抗,一路烧杀抢掠。10月20日,乃木希典率军围攻台南城,引起城中士民恐慌。他们恳请巴克礼和宋忠坚牧师利用国际关系与日军交涉,以保全居民生命。巴克礼和宋牧师义无反顾带领19位乡绅进入日军大营,以三寸不烂之舌劝说日军放弃屠城,确保了台南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912年,闽台教会同工在厦门进行会议,决定改译闽南语《圣经》。教会让巴克礼担负这项事工。巴克礼从1913年开始对原有的闽南语《圣经》进行改译、校订,1916年,完成《新约》。1925年,巴克礼开始《旧约》的改译工作,1930年完工。1933年,巴克礼修订的这部闽南语《圣经》正式出版。巴克礼所翻译的这部闽南语《圣经》被台湾长老会沿用至今。
1935年,10月5日,巴克礼牧师因脑溢血在台湾安息主怀。享年86岁。他在台湾宣教60年,为福音在台湾的拓展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