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怜恤人的人有福了”——一个农村妇人的行道见证

作者: 舒高洁
来源:福音时报
2025-10-20 11:05:58
分享与播放

【作者按】这是一个真实的记录,讲述了二十多年前,一个农村老太太,也就是我们的干娘,因着从上头而来坚定不移的爱,救了当时沦落街头、几天几夜没吃没喝、奄奄一息的婆婆的经历。这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即便是到了今天,当我用有限的笔墨记录的时候,仍被深深地触动。

结婚的时候,有一个农村老太太包了一个很大的红包给我们,小汐汐说那是干娘。第一次听小汐汐提起,我没多问,也没多想。

结婚后,我和小汐汐琴瑟和鸣,相敬如宾。在面对很多事情上,情投意合,意见一致,只有一件事,就是吃饭到底是吃饱还是吃八成饱,我俩产生了分歧。我说:“像我们这个年龄,吃饭得吃八成饱,不能吃饱了。”小汐汐说:“提出这建议的人,都是不干活的,像地里的农民,吃八成饱怎么干活呀?!”

后来有一个老中医,当着小汐汐的面,也说我的观点是对的,要吃八成饱。但小汐汐听了还是依然故我,每次吃饭都吃得饱饱的。

有一次和小汐汐聊天,他说他上大学的时候,每餐饭钱只用一块钱左右。早餐是两个馒头加一块豆腐乳,一个馒头两毛五,一块豆腐乳两毛,早餐总共七毛钱,中餐往往是一碗七毛的面条再加一个馒头。那时候小汐汐正在长身体,这点食物远远不够供给他身体所用的。当时他正常的饭量,像大盆子那么大的馍馍,他一顿饭吃六个,稍微小点的,吃八个,总之整整一大笼才能吃饱。

“整个高中时代和大学时期都是在饥饿感中度过的,那时候我最大的愿望,”小汐汐说,“就是吃饱饭。”这事儿让我大大惊异,因我和小汐汐相差不过两三岁,但我从来没有饿过肚子。自我出生,我们家就有白面吃。从小到大,我没经历那种饥饿的滋味,然而我的小汐汐却是这么艰难。

我问他:“那你怎么过来的呀?”小汐汐回答说:“那时候我每年去看望干娘,她每次都给我500块钱。”

于是我开始进一步细细了解到干娘的故事:

小汐汐和干娘的家相距甚远,二人本来素不相识,他们的母子情分源于婆婆(小汐汐的亲妈)。

那年冬天,婆婆特别想念在另外一个城市读中专的二少爷,就骑上自行车去看他。那是她第一次出家门那么远,天冷雾大,不知怎的,就失迷了路,稀里糊涂不知走到了哪里,也分不清回家的方向,一路瞎摸乱走,离自己的家越来越远。

这边小汐汐的家乱作一团,亲娘一天没回来,两天没回来,三天还没有回来,打听也打听不到,找也找不着,全家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却又一筹莫展。那时上高中的小汐汐,接到这样的信息,心急如焚,匆匆忙忙往家赶,心里想着家里的三个弟弟:一个两岁,一个四岁,一个十六岁。老爹笨得都不会做饭,若是没有了娘,这个家可怎么办?

婆婆走了大约半个月的时间,迷迷糊糊摸到了干娘所在的村子。那天刚好是星期天,干娘上午去教会回来,快到家的时候,遇见了沦落街头的婆婆。那时候婆婆已经几天几夜没吃没喝了,众邻居围着婆婆指指点点。村里其实也有不少信主的人,但看到婆婆那种半死不活的样子,没有一个人敢接待她到自己家里。

干娘看见蓬头垢面,奄奄一息的婆婆,心里也稍稍犹豫。但最终干娘还是动了怜恤的心,决定遵行《圣经》的教导。因为上午她去教会的时候,刚刚听牧者讲了一堂 “八福”的道,其中有一句:“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太5:7)。干娘听后很受感动,当时就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得到这个福气!”

于是干娘向婆婆伸出施恩的手,把她带到自己的家,领婆婆坐在床头上,给她围上被,端来热水,又盛上热饭热汤。这下周围的邻居炸了锅,纷纷规劝干娘,甚至指责她说:“这个人都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疯子傻子,都不知道她还能活多久,你把她领到家,小心背黑锅!”不止弟兄姐妹担心,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也害怕,万一出个什么事,那该怎么办?干娘的信心却很大,她说:“全能的父与我们同在,不怕!”

干娘顶住压力,悉心照料着婆婆。

当夜起了大北风,几天后天降大暴雪。若不是干娘,婆婆的性命必是没了。

那边小汐汐的家仍是慌乱,全家出动,甚至把亲戚也发动起来,四处去找婆婆。小汐汐和大弟更是跑到了另外一个城市开封,跑火车站,汽车站,各个人流量大的地方去找。在那个没有电话没有手机,交通和通讯都不发达的年代,两兄弟跑了两天两夜,仍是两眼茫茫,大海捞针一般。二人一无所获,只好又回到家里,全家人欲哭无泪,已近崩溃。时值寒冬,寻找多日未果后,小汐汐全家人都觉得婆婆已经凶多吉少,陷入痛苦和绝望中。

这边的婆婆在干娘的照料下,吃过,喝过,休息过了,慢慢有了体力,恢复了理智。婆婆明明白白地告诉了干娘,我是某县某村的人,我家里有四个儿子,大儿子叫汐汐……于是干娘递给婆婆一张纸,让她清清楚楚地写出自己家的地址。

干娘一看,这地方不认识,从来没听说过这地方,但还是决定打发干爹出去找。临出发,干娘给干爹说:“不要怕,你一路上不住祈祷,主耶稣与你同在,必一路引领你,直走到那家!”

干爹听了干娘的话,骑上一辆破自行车就出发了。乡村的路不好走,到处坑坑洼洼,没有方向标,也没有指路牌。干爹一路走一路打听,行了四十多里路,竟真的打听到了婆婆所说的县城,而且他去打听的第一个村子,就是小汐汐家所在的村子。

干爹进村,见人就问:“有四个儿子,大儿子在考大学,有这么个人家吗?”

村民一听,急忙把干爹领去小汐汐家。当时的小汐汐家是以“儿子多且又聪明”在全村出名的,干爹心里也踏实了,心想还真有这么一户人家。

小汐汐那时已经返校了,听到自己的娘被救,还活着,再一次心急火燎地跑回家。看到了长得又高又瘦的干爹,小汐汐心里的大石头落了地。作为长子的他跑过去,“扑通”一声跪在地上,以当时的最高礼节,给人家磕了三个响头。那时家里穷苦,除了自己吃的饭几乎一无所剩的小汐汐,给了人家救娘之恩最朴实的表达。

干爹当时心头立刻一热,没想到这孩子这么懂事!旁边站着小汐汐本家院里的二奶奶,是个明事理的人,她见状就说:“好了!你们就认了这门亲吧!”

小汐汐跟着干爹回去,去接自己的亲娘,就认了干娘为自己的第二母亲,这就建立了小汐汐和干娘的母子情分。

干娘说:“别人认亲都是从小时候就认了!这个孩子已经十八岁了!”

干娘打心眼里喜欢这个勤劳、朴实、懂事的儿子,觉得这是永在的父给她的莫大恩典,就按着礼节,给了小汐汐一个碗,预表接纳他成为自己家里的人,又给了他100块钱。

这事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几乎所有的村民都知道了。有一个信耶稣的,凭着从天上而来坚定不移的爱,救了婆婆的命。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小汐汐给我转述这些事情时,我震惊而又感动。一个农村老太太,听道即行道,竟凭着坚定遵守主的道,竭力活出阿爸父的爱,在当地成就了一段佳话,为主耶稣作了美好的见证。

小汐汐最终不负众望,考上了大学。那时候的大学生,真正的天之骄子,上了大学就意味着脱离了农村,前途一片光明。但全家人高兴没多久,就开始犯难了:小汐汐要交学费和住宿费2300元,当时公公和婆婆把所有亲戚借遍,也不过借到300多块钱。

干娘知道了,就从自己家里又加上从邻居借的,拿出来1500元钱给小汐汐,说:“这是我们自己的儿子,是我们自己家里的事儿,这钱不是借你的,是给你的!”

干娘和婆婆家一样都是庄户人家,除了种地没有其他收入,都是从土坷垃里刨吃的,从牙缝里挤钱攒钱的人。小汐汐说:“那时候干娘给的1500,相当于现在10000的份量。”我完全同意,因为农民出身的我,感受并体会那种辛苦种地,卖粮得钱的不易。

可是干娘愣是靠着从上面来的信心和爱心,怜恤人,供给人,不止这一次。

后来小汐汐每年过年,骑行四十多里路去看干娘,干娘每次放500块钱在他的小背包里,直到他大学毕业。在那个艰难连饭都吃不饱的岁月,干娘的500元不仅供给了小汐汐吃饭的需要,也给了他莫大的勇气和走下去的力量。

再后来小汐汐挣钱了,就孝敬干娘。每次去看她,都拿出钱来给她,老人家却是不受。有一次小汐汐拿了3000元给干娘,恰巧那时教会开办主日学,干娘说:“孩子们所在的房子很热,你能不能用这个钱给他们买个空调?”后来那3000元就买了空调。

干娘的年纪越来越大了,有一次小汐汐又给干娘1000元,干娘收下了,却没有一分用在自己身上。因为有个亲戚家的孩子上学困难,干娘把钱全部资助了那个孩子。

听完干娘的故事,我和小汐汐商量,既然干娘曾经对我们有实质的帮助,而不只是嘴上喊喊说说,那我们也应该有实际的行动去报恩人家。

我们两个商量转一份钱给干娘。

小汐汐说:“你转吧!你转的话,干娘会收,我转的话,她不一定收。”

我:“为啥?”

小汐汐:“我转的话,干娘会想,不知有没有给媳妇儿说?”

我一听,老人家还挺会为别人着想的!

早晨我在床上安静等候神,快结束的时候,心里有一个感受:要把衣柜里刚买的两套保暖内衣给干娘作礼物。我立刻起身,又加了点别的东西,和小汐汐一起去到邮局寄给干娘。

事实证明,阿爸父按着我们心里的意愿行了一件美事,干娘收到礼物很开心。

前年夏天小汐汐和我回了一趟河南老家,去看舅舅的时候,他搬出两个大西瓜,很热情地招待我们,边切西瓜边问小汐汐: “去看你干娘了么? 她情况怎么样?”

小汐汐:“干娘这两年身体不是很好。”

舅舅:“你们有空就去看看她,这人有大爱呀!"

小汐汐: “嗯,好!”

我知道,将来每一个人都会把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在白色大宝座前说明,也知道曾经荣耀主名的那些事情才是最有意义的。

“义人在他们父的国里,要发出光来”(太13:43),“智慧人必发光,如同天上的光;那使多人归义的,必发光如星,直到永永远远”(但12:3)。

可能到那个时候,我们才能知道,干娘所做的,曾经照亮了多少人!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