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上午,首届宗教改革研究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幕。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宗教高等研究院主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复旦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大学等数十所高校的众位学者汇聚这场思想盛宴,互相交流、学习,碰撞出精彩的思维火花。宗教改革作为一场波及西方社会所有领域的宗教运动,对现代文明产生全方面的深远影响,故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宗教改革与现代世界”,希冀推动国内宗教改革研究的蓬勃发展。
上午8点30分,论坛开幕式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堂隆重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孙帅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张雪松分别致辞。
孙帅老师首先代表主办方回顾了此次会议的召开历程与跨学科影响。宗教改革在我国虽然是较为小众的领域,但这次却邀请到了40余位学者,收到超过30篇论文,规模远超预期。更为重要的是,宗教改革研究是一项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汉语学界重要特点之一就在于能召集不同领域的学者共同进行深入研讨。此次会议的主题不但包括人们所熟知的神哲学,而且也涵盖了宗教社会学、社会理论以及历史学等领域,集体体现了宗教改革研究等跨学科特质。此外,本次会议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会议推送被广泛传阅,同时也有大量同学积极参与到旁听之中。最后,本次论坛是国内首届关于宗教改革的专题会议,这表明我们已经到了一个可以以高度学术化、专业化的方式来深度研讨和理解宗教改革及其影响的时刻,孙帅老师对该论坛在之后周期性举行作出了展望。 其次,孙帅老师探讨了宗教改革的深远影响以及人文学科的当代危机。正如我们要理解现代社会和置身现代社会的中国,我们不能不理解文艺复兴、中世纪哲学、德国哲学乃至现象学,同样我们也不能不理解宗教改革。这是因为宗教改革实际上在更为实质的意义上,直接推动了整个现代西方思想精神社会制度的产生,理解这一重要影响正是此次会议举办的初衷。除此之外,站在今天的视角来看,我们的社会也正面临着转折,尤其是国内外所共有的人文研究危机。一方面是文科经费与规模的缩减,显示出人文研究的日渐萎缩和凋敝;另一方面,当今各种时髦新潮的话题层出不穷,特别是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使得AI等话题成为了学术甚至人文学术的新偶像。然而,孙帅老师认为,即便传统学术的生存空间日渐狭小,但返回传统和经典的学术研讨正契合了“改革”这一理念。从词源来看,宗教改革中的改革(reformation)之确切含义在于,以“重新赋形”的方式推进改变,例如路德和加尔文等人的初衷恰恰是回归古代基督教和教父时代,回到未被人为“遮蔽”的信仰生活。因此,此次会议尽管显得“不合时宜”,但也正是向人文学科本色的一次回归。
张雪松老师代表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进行了会议致辞。他首先回顾了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的历史渊源与学术传统,其中囊括了不同的宗教与学科领域。其次,张雪松老师指出,宗教改革的影响力一直延续到当代。宗教改革塑造了我们对宗教本身的理解,使得我们参照新教的模式来认识东方宗教,也催生了当今对不同宗教传统的反思。此外,宗教改革在当今绝不仅是一种“遗产”, 而是持续影响着全球的政治格局,因此理解宗教改革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对现实问题的认识需要借助于基础研究。 开幕式现场剪影 上午8点45分,论坛开幕式顺利结束,与会学者们正式开始专题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