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给人传福音的时候,会遇到一些人会说:“信耶稣好啊,等我孙子孙女大了再说。”还有人说:“等我退休了再信吧,到时候清闲了,好好信。”听起来似乎有道理——等手上的事忙完,再去追求生命的意义;等肩上的担子放下,再去思考永恒的归宿。可我常想,人生真的能“等”吗?等到孩子长大、等到退休、等到有空……许多人正是在一次次“等一等”中,把本该活得丰盛的日子一点点耗尽。如果所谓“美好的人生”,并不是漂泊多年后才偶然找到的东西呢?如果它是可以从现在就开始建造的呢?
我们生活在一种“等待”的文化里。社会告诉年轻人:等一等——等到稳定再说,等到有钱再结婚,等到准备好了再生孩子,等到找到意义再追求目标。调查显示,近九成的父母认为“经济独立并拥有一份喜欢的工作”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而只有约两成父母认为“结婚或生育”非常重要。将近一半的父母则表示,这并不重要,甚至一点也不重要。
婚姻不必等
这意味着,我们正在辜负自己的孩子。因为他们等得越久,就越容易迷失方向。真正的美好人生,比如扎根于信仰、家庭、使命与喜乐,并不是那些熬过三四十岁的人才能获得的奖赏,而是一种每日的抉择,它始于勇气。哪怕只是鼓起勇气,当面去邀请一个女孩约会。圣经揭示了一个简单的真理:“那人独居不好。”我们有单身朋友的,大多都能体会到这一点。婚姻不只是浪漫的理想,而是人类社会最初的纽带。正如西塞罗所说,它是社会的第一重联系。带领国家渡过战争的丘吉尔也曾说,让他的妻子答应嫁给他,是他“最辉煌的成就”。
社会科学的数据印证了这一点。25至55岁的已婚男女,比未婚同龄人几乎高出一倍的比例表示自己非常幸福。已婚的父亲收入更高,犯罪率更低,也远不容易陷入自杀与自毁行为。婚姻不是负担,而是祝福。那么,何必等待?我们可以努力预备好婚姻,然后去寻找合适的人。
养育儿女不必等
上帝赐给人类的第一个命令是:“要生养众多。” 爱德蒙·伯克曾说,社会是一份契约,不仅存在于生者之间,也延伸至逝者与未出生者。孩子让我们与过去相连,也与未来相连。
有很多父母表示,养育孩子在大多数时候或几乎总是愉快的。孩子不会夺走你的喜乐,反而让喜乐更深刻。许多父母说,他们最大的快乐,不在于孩子的成就,而在于孩子的品格。《箴言》说:“善人给子孙遗留产业。”(箴13:22)然而,“产业”不仅指财富,更是那些能流传下去的美好的事。正如富兰克林所言:“若不想死后被人遗忘,要么写出值得一读的文字,要么做出值得书写的事。”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威廉·戴蒙研究发现,追求“对自我有意义、对世界有影响”的目标的年轻人,拥有更强的活力、更稳定的情绪与更高的韧性。传承让生命有方向。
《申命记》吩咐我们,要殷勤地将神的话教导儿女——无论坐着、行路、躺下或起来。那并不是一种形式化的教导,而是一种生活的浸润:在餐桌上、在车上、在黄昏散步的路上,都能谈论神的恩典与真理。美国开国元勋杰斐逊也曾说过,父母的责任,不只是养活孩子,更是教导他们自由与美德。古罗马哲人塞涅卡提醒我们:“没有人是偶然变得聪慧的。”智慧从来不是自然而然长出来的,它需要被看见、被栽培、被活出来。
听到许多主内的父母都说,人生最大的喜乐,不在于孩子拿了多少奖、上了什么学校,而在于他们长成怎样的人。看到孩子在困难中仍选择诚实,在迷茫中仍寻求真理,在顺境中仍懂得感恩,那种喜悦,是任何成就都换不来的。若你也是父母,大概也能体会这种心情吧。正如使徒约翰所说:“听见我的儿女们按真理而行,我的喜乐就没有比这个大的。”那是一个属灵父母最深的满足——当信仰的种子,在下一代心里发芽、成长。
追求永恒不必等
耶稣说:“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要积攒财宝在天上。”这是对我们每个人的提醒,人生的价值,在于我们把心放在哪里。苏格拉底也教导说,灵魂是不朽的,因此最值得我们认真看顾的是内在的生命。信靠上帝的信仰,正是维系道德秩序与人类幸福的根基。一个失去了信仰的社会,也往往失去了灵魂的方向感。
皮尤宗教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每周参加教会两次以上的人,感到“非常幸福”的比例几乎是很少去教会者的两倍。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些人把生活安放在永恒的坐标里。永恒不是逃避现实的幻梦,是指引我们现实人生的指南针。它让人明白,眼前的一切都有意义,也都有尽头。
正如保罗在《腓立比书》中写道:“你们要靠主常常喜乐,我再说,你们要喜乐。”喜乐是一种根植于信靠的安稳。C.S.路易斯称喜乐为“天堂最严肃的事业”。那是灵魂深处的安稳——知道自己被爱,被看顾。幸福的根往往扎在苦难的土壤里,当人学会在破碎中仰望,心便有了意义,也有了喜乐。追求安逸的人常常得到空虚,追求意义的人,反而找到了那份从神而来的持久喜乐。
真正的美好人生,不在于自我放纵,而在于自我舍己与付出。若要活出丰盛的生命,我们不必等待,只要我们愿意去预备。美好的人生,不是遥远的梦,而是每日的抉择,就从现在开始,我们可以积极主动地去做选择,然后让主带领我们。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安徽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