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游击战之父”卡尔逊的中国情结(下)

作者: 毋忠毅
来源:福音时报
2025-10-10 08:30:51
分享与播放

各位读者,在《“美军游击战之父”卡尔逊的中国情结(上)》中,我们分享了卡尔逊的“身份与来华背景”“与中共和八路军的友好接触”“深入敌后,考察八路军”“回国参战,运用八路军经验”的内容。我们今天再次来分享关于抗战时期美国友人、基督徒卡尔逊的事迹。

五、关于卡尔逊在中国的一些其它记叙

著名的美国记者、作家、女权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也是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格尼丝·史沫特莱(Agnes Smedley,1892年2月23日—1950年5月6日),曾经回忆和卡尔逊的见面和交往:“我见他是个瘦高个、蓝眼睛的人,头发剪成平头,一副风霜的面孔。他说话慢吞吞的,显出很有教养的风度。”

他带了一封埃德加·斯诺的介绍信到朱德将军的司令部,自1933 年起,他就与斯诺逐渐建立起友谊。斯诺刚写完他的《红星照耀中国》(笔者注:即《西行漫记》)一书,卡尔逊见到过这本书的手稿。斯诺根据在中国红军中亲历的经验用第一手材料写成这本书,与中国官方和外国对红军的宣传是截然不同的,而卡尔逊说除非他亲眼看到那一切,否则他也不相信斯诺的描绘是真实的。他评论说,他见过的真正基督教徒只有他父亲——新英格兰公理会的牧师。若是斯诺的叙述是真的话,那么,毛泽东、朱德将军和他们的追随者们不仅是打一场解放战争,而他们对人民的德行也是真正基督教徒式的。

他就是这样走到八路军中来了。他作为一名军事观察员而来,但不到一年,新事物擦亮了他的眼睛。他跟八路军一道行军2000英里,写下了《中国的双星》一书。1938年秋,他从部队回到当时中国的首都汉口,向新闻界讲了他的见闻。日本人在华盛顿提出了抗议,卡尔逊接到海军部的电报,威胁他若再说什么的话,就要把他送交军事法庭。

格尼丝·史沫特莱写道:“我那时也在汉口,卡尔逊给我看了这封威胁电报,他说他准备辞去服务了25年的部队的职务,回到美国去,将八路军的真实情况和日本对美国的危险告诉美国人民。但是他对海军陆战队是忠诚的,日本人抗议后,我们的海军采取了这样的行动,他都没有告诉我。

我要他对辞职一事再做仔细考虑,因为在部队他的生活总是有保障的。他已经40出头了,再怎么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一个普通老百姓生活是没有保障的。他回答说:‘您不是也这样生活过来了,不是吗?我说是的,他答道:‘那就不要取笑我了!

这是他中国经历中最重要的一次,他亲自考察了中国抗日正面战场和敌后根据地,足迹遍布了大半个中国战区。他对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的抗日爱国热情产生了敬佩之心。他把所见所闻,以书信的方式向罗斯福做汇报。1946年,卡尔逊因病再次退役,隐居在波特兰的雪山山麓。战争中的伤病使得他的身体每况愈下。1947年5月27日,卡尔逊病逝在美国波特兰的医院里,终年仅仅51岁。

卡尔逊以他独特的视角和辨识力,尊重、同情、理解和支持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虽然他未能亲眼目睹新中国的诞生,但中国人民将永远怀念这位真诚的朋友。

朱德、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等中共方面的领导人也曾致信给卡尔逊,全文如下:

亲爱的卡尔逊上校:

自从我们上次通信以来已过了很长时间。在此期间,美国已经加入了反对我们共同敌人的战争,您本人则用自已的行动一再证明,您已站在经过游击战术和民主的人民战争精神锻炼的队伍前列。在最近几周内,第一批美国官作为盟军已抵达延安,为确定合作抗日的方式而工作。我们是通过一架美国飞机带给您这封信的。

美国朋友的到来是我们期盼已久的一件大事,如您和其他中国人民的真正朋友一样。我们深知,如果同我们的朋友并肩战斗,协调行动。我们的斗争将更有成效,盟友的战斗将更容易、共同的事业将加速取得胜利。我们坚信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把我军在敌后的斗争同盟国的斗争无限期地隔离开来。我们有这样的信心的原因之一是知道像您这样真正代表美国民主的朋友、正在呼吁、撰文和工作,将我们战斗和谋求合作的真实情况告知所有盼望击败法西斯的正直的人们。

在包瑞德上校率领的美军观察组到来之前,我们在我们的区域里接待过美国人。第十四航空大队几位英勇的飞行员曾浪降在们控制的地区:六位在轰炸香港之后降落在广东东江地区;两位在轰炸了汉口之后迫降在豫皖地区;一位在袭击了正太铁路上的日军之后降落在五台山地区,我们的军队和人民武装已将他们全部救出,脱离危险并送回了基地。现在我们这里的美军观察组有18位军官,我们对彼此的印象都非常好。在看到其他地方的中国军队因为反动的领导而出现分裂并遭到失败之后,他们将到我们的前线看到人民有机会为自己而战的情形。尽管封锁仍在继续,那种消极地等待别人去消灭敌人,而同时积极的反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灾难性政策。尚未被抛弃,但战争的事实已将我们同美国第一次联系起来。

您的许多朋友现在住在延安,我们都为您的成功感到高兴。同时很难过的听说了您伤病的情形,我们都希望您现在已经完全康复。我们很高兴的听到您结婚的消息,希望婚姻给您带来欢乐,我们早就想向您参加反法西斯斗争致以同志般的问候,现在机会来到了,请回信告诉我们您的工作及生活近况。

致以热烈的问候!

朱德、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

1944年8月14日与中国陕甘宁边区延安。

国际著名记者、作家和国际主义战士、一生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紧密相连,被誉为“中国缘十大国际友人”之一的伊斯雷尔·爱波斯坦回忆埃文思·福·卡尔逊,这样写道:

1937年12月,一个瘦高个子的美国人,有着一双平静深陷的眼睛,穿着羊皮衬里的皮夹克,背上背着一个帆布包,风尘仆仆地走进我在武汉的美联社新闻办公室,当时我为该社工作。南京沦陷后,武汉是中国政府的临时所在地。

来的人介绍他自己:美国海军陆战队卡尔逊上尉,美国驻华使馆助理海军武官。他带来我的朋友埃德加·斯诺的一封短信,介绍他是一位思想公正、有强烈抗日要求的军官,他想亲自去看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的抗日斗争。斯诺问我,能否帮助卡尔逊找到八路军在武汉的办事处;斯诺也写了一封介绍信给武汉八路军办事处。我带他去见了叶剑英和董必武,他们与延安联系后,很快安排了他到敌后游击队根据地去旅行。

我再见他时,他已旅行回来,他对看到的一切满怀热情。他给外国记者、传教士和一些听众演讲,说八路军是中国最有战斗力的部队,最懂得为什么而战,官兵关系最民主,与民众的关系如鱼水情。就在那时,我第一次听到他对八路军朱德总司令的高度评价,他用美国人熟悉的人做比较,说总司令“像林肯一样谦虚、像李将一样才华横溢、像格兰特一样坚忍不拔。”

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恢复正常后,美国的俄勒冈州成立了“埃文思·福代斯·卡尔逊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友社”,从1974年开始到20世纪末,协会先后组织了20多个旅行团来中国访问。“卡尔逊中国之友访华团”的全部简报结集成《卡尔逊传世友谊》一书公开出版,以纪念卡尔逊生前对中国和中国人的深厚感情。

六、历史评价和总结

卡尔逊是一位有家族传承的基督徒,父亲托马斯·阿尔派·卡尔逊(Thomas Alpine Carlson)是一位公理会牧师,属于新教的一支,强调个人良知、社会正义和道德责任。他并不是那种只待在教堂里讲道的“传统牧师”,而是一个积极投身社会改革、反对贫困与压迫的“进步派”基督徒。他常带着家人一起参与教会救济活动,帮助穷人、移民和工人阶层。卡尔逊从小就在这种“信仰必须体现在行动上”的环境中长大。卡尔逊从小在严格的宗教环境中长大,14岁时就已确立了坚定的信仰。他本人也在成年后始终自认为是基督徒,其宗教信仰被明确记录为“基督教”。他父亲曾因支持工人罢工、批评资本剥削而被教会排挤,但始终坚持立场。卡尔逊的父亲不是只教他“信上帝”,而是教他“上帝站在被压迫者一边”这个信念,该信念贯穿了他从八路军根据地到太平洋战场的全部人生选择。卡尔逊后来也因公开支持中国共产党、批评美国对华政策而被军方打压,却拒不妥协。他不仅是中美抗战合作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更是八路军游击战思想在西方传播的先驱。他将中国战场的经验转化为美军特种作战的实践,被誉为“美军游击战之父”。他坚定支持中国抗战,反对美国战后干涉中国内政,成为中国人民的真诚朋友。

卡尔逊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即使在战争期间他也在读圣经;他也是中国人民忠实的朋友,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中国。史沫特莱后来在回忆录中追溯:根据迈克尔·布兰克福在《美国大兵卡尔逊》一书中说,另外一个影响他的人是我。卡尔逊从未见过一个美国妇女穿军装,像中国普通士兵一样生活。他发现我不是一个金发碧眼、年轻漂亮的女人,我大约与他同龄,既不漂亮,也不时髦。

我第一次见他时,他口袋里装着一本爱默生文集。那以后不久,他有了一本《新约全书》,他又把这两本书读了一遍。

他逝世前一天,告诉亨利·华莱士,他就是没有能见到美国执行民主政策。同时他也谈到中国,外国中他主要关心的就是中国。在他逝世前不久,他给我一封信中写道:“蒋介石或他的任何油腔滑调、过寄生虫生活的部长们并不希望在中国建立一个人民的政府,我相信,现时华盛顿政府也不想在中国建立一个人民政府。”

1947年5月,卡尔逊的葬礼在美国阿灵顿国家公墓举行。

他的墓碑坐落于美国阿灵顿国家公墓。墓地编号:2-3388-SH区域:第2区。其最显著的标志是一个十字架。卡尔逊的墓碑上有清晰的碑文,其中刻有一句非常著名的口号:GUNG HO,中文意为:工合。这正是卡尔逊墓碑最独特、最广为人知的地方。卡尔逊深深钦佩八路军中官兵平等、团结一致、士气高昂的精神。他将工合这个词带回美国,并作为他指挥的著名的海军陆战队第二突击营的座右铭。在他的推广下,Gung Ho这个词进入了英语词汇,至今仍在英语中使用,用于形容一种充满热情、同心协力的团队精神。

因此,将“GUNG HO”刻在自己的墓碑上,是卡尔逊本人对其一生中这段深刻经历的致敬和总结,也成为了他个人传奇的永久象征。

这块墓碑完美地概括了卡尔逊的一生:一位虔诚的基督教信仰者、一位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将军,以及一位深受中国抗日精神影响,并将这种精神遗产带回美国的传奇人物。

遗憾的是,虽未能目睹新中国的诞生,但卡尔逊作为一位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具有高尚人格的职业军人,他一直坚定地站在正义一边,给予中国革命事业无私的支持,中国人民将永远记得这位老朋友。

对于卡尔逊的逝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表示了深切的哀悼和崇高的敬意。

他于1947年5月27日因心脏病在俄勒冈州逝世后,中国共产党方面的主要慰问和表示包括:

1.延安方面的即时哀悼:当时,尽管中国共产党正处于解放战争的艰难时期,但延安的新闻机构和对敌工作部门都对卡尔逊的逝世进行了报道,表达了痛惜之情。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获悉后,深感悲痛。

2.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联合向卡尔逊的家属发去了唁电。这体现了中共最高领导层对这位老朋友的高度认可和深切缅怀。在唁电中,他们赞扬了卡尔逊对中国人民抗战事业的贡献和宝贵的国际主义精神。

卡尔逊作为中美友谊的象征,一直被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所铭记。在中国关于抗日战争的历史记载、博物馆(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以及相关书籍中,都有对卡尔逊事迹的介绍,肯定了他的历史功绩。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没有忘记在艰难岁月中给予我们帮助的国际友人。对卡尔逊的逝世,中共方面通过最高领导人的正式唁电和长期的历史纪念,表达了深切的慰问、感谢和永恒的怀念。人民网曾经以《他们,与中国人民一起抗战(上、下)》《铭记历史 警示未来》记载了卡尔逊的事迹。

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是一位跨越国界、具有远见卓识的基督徒、军事观察家和战士。他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经历,不仅加深了美国对中国抗战的理解,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了独特的中国智慧与美国勇气。

参考书目:

1.《卡尔逊自述》舒暲译

2.卡尔逊:《关于中国西北部军事活动的报告,特别有关中国八路军原共产党部队的组织和策》赵岳,徐贞译

3.《卡尔逊致埃德加斯诺的信》舒暲译

4.《太阳正在升起·卡尔逊亲历的中国抗战》舒暲、赵岳编著

5.《周立波的战地日记节选》

6.《欧阳山尊的战地日记》

7.《回忆埃文思·福·卡尔逊》作者:伊斯雷尔·爱泼斯坦

8.《中国改变了卡尔逊的思想》作者:格尼丝·史沫特莱

9.《卡尔逊对未来的一瞥》作者:埃德加·斯诺

10.“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4年08月30日:《中国之友卡尔逊(上)》

11.《卡尔逊与罗斯福谈中国:1937—1945》

12.“抗日战争纪念网”2023年9月25日:《卡尔逊:两访晋察冀学习游击战

(本文作者为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全文完。)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