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本质与困境
记忆是一个奇妙而复杂的过程。心理学家常把它比作“心灵的档案”,我们把感官接收到的讯息加以整理、编码,再存放在脑海深处,以便日后能够随时提取。正因如此,如何正确地记忆,决定着我们如何认识世界,也塑造着我们如何理解自己。
然而,记忆并不总是可靠的。美国心理学家伊丽莎白·洛夫图斯(Elizabeth Loftus)曾指出,人类的大脑会在回忆时“自动填补空白”,因此虚假的细节往往混入真实的往事,使我们坚信那些从未发生过的事。这种扭曲有时会带来严重后果:社会舆论可能因集体记忆的偏差而被操纵,个人也可能因错误的记忆而背负莫须有的伤害。
若说错误的记忆令人困扰,那么记忆的丧失更是令人心碎。阿尔茨海默症就是典型的例子。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目前有超过五千万名痴呆症患者,其中六成以上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疾病不仅剥夺人们的记忆功能,更渐渐切断人与自我、与亲人的联系。忘记了约定,忘记了归途,甚至忘记了最亲近的家人,那种孤独与失落,令人难以承受。
从青少年时努力背诵诗文、渴望把知识铭刻心间,到老年时期希望能保有一段段温柔的回忆,记忆贯穿了人的一生。它既是学习和创造的动力,也是情感与身份的根基。正因如此,健康而真实的记忆,不仅给予人向前走的力量,更让我们在回望时找到生命的意义。
可是,记忆也带来沉重。人类的历史充满血与泪:战争、饥荒、背叛、羞耻……我们拼命铭记,却也常常被记忆所囚禁。有人一生走不出童年的阴影,有的民族世代活在历史的伤痕里。记忆既能保存尊严,也能延续仇恨。
上帝的记念与恩典的赦免
在圣经里,“记念”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词。上帝记念挪亚,在洪水过后使水退去;上帝记念亚伯拉罕,就把罗得从毁灭中救出;上帝记念祂与以色列所立的约,就差遣摩西拯救他们。
但奇妙的是,圣经也谈到上帝的“遗忘”。祂说:“我不再记念他们的罪愆和他们的过犯。”(参来10:17)
上帝既是记忆的主,也是遗忘的主。祂记住祂对我们的应许,却遗忘我们的罪孽。祂的遗忘不是记忆的缺失,而是恩典的彰显。祂选择不再把我们的过犯摆在眼前,我们的罪孽因着基督的宝血,被神抹去。
这让我想到我自己的记忆。青春时期的许多失败与羞耻,至今仍会忽然浮现,像刺扎进心口。我常常想:要是能把这些记忆抹去该多好。但圣经告诉我:上帝已经“遗忘”了。祂的赦免意味着:我的身份不再由那些错误定义。
那么,人最终该如何面对记忆呢?
启示录说,在新天新地里,“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参启21:4)那时候人类没有彻底的失忆,而是记忆被更新。痛苦的片段不再刺伤人,而是被放进上帝救赎的大故事里。
有一天,我们将带着更新的记忆,回望自己的生命,发现每一道伤痕都被恩典覆盖,每一次流泪都被上帝收纳。到那时,记忆不再是负担,而是见证。
为记忆注入爱
如果说记忆的丧失令人心碎,那真正令人绝望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感觉自己不再是自己。在电影《依然爱丽丝》(Still Alice)中,主角爱丽丝——一位才华横溢、辩才无碍的语言学教授,遭遇了这种恐惧。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症无情地剥夺了她引以为傲的智识、学习能力和语言系统。“蝴蝶档案匣”是爱丽丝在极度清醒与绝望的矛盾中所诞生的自救念头,是她为未来那个失去自我、不再知晓活着为何的自己,所设定的退出机制。
爱丽丝并不渴望终结生命,但她深切担忧自己会成为挚爱家人的沉重负担。因此,这位极度聪明的语言学家,用最周密的逻辑,为即将丧失思虑能力的自己预备了解决之道。这种预先的安排,背后是让人近乎心碎的悲痛。
她所抗争的,不仅仅是遗忘,更是自我身份和认同的彻底崩塌。一个以思想为生命的学者,在意识与词汇逐渐抽离时,仿佛人生和世界在眼前碎裂。她曾感慨万千地自问:“我的昨天消失了,明天还是未知数,我该为了什么而活?”
然而,疾病虽然能夺走大脑存储的知识档案,却无法抹去生命中留下的爱之痕迹。爱丽丝与她的小女儿丽蒂亚(Lydia)关系曾因价值观差异而疏离,但随着爱丽丝的病程发展,这种理性的嫌隙反而产生了奇妙的变化。
在爱丽丝的认知功能退化到无法辨识家人、无法理解复杂语言的最后阶段,身为演员的丽蒂亚为她念了一段戏剧独白。这段文字对爱丽丝而言,已是毫无意义的字句组合。当丽蒂亚念完,含泪询问她的感受时,被剥夺了所有高阶思考能力、仅剩核心本能的爱丽丝,却脱口而出了最真实的答案:“我感觉到了爱,那是在说爱。”
此刻,所有的逻辑、所有的记忆碎片都已消散,但爱本身,作为一种直觉和感受,却超越了记忆而存留。记忆像一条河流,时而丰盈,时而枯竭,终将汇入大海,而爱,就是那永恒的海洋。它证明了:即使我们忘记了约定的时间、忘记了归家的路、甚至忘记了彼此的名字,我们曾经付出的和接受的爱,仍完整地被“记念”着。
当我们失去所有认知功能后,爱是我们身上唯一不朽的标志和本质。原来,生命的价值,并不由我们的成就或智力来定义,而是由我们所爱与被爱的事实来决定。
旧事已过,让记忆成为恩典的见证
人生的路很长,我们都要学会在记忆与遗忘之间取舍。记忆与遗忘的奇妙之处在于:每天都有无数的事情发生,若是大大小小都牢牢记住,我们的头脑恐怕早已不堪重负。所幸人心并不像冷冰冰的机器,它懂得筛选,也懂得遗忘,让我们不至于像电脑一样因为超载而彻底停摆。
愿我们心里留下的,都是别人的美好和生命中的温柔风景;而那些哀愁、仇恨与怨愤,就让它们随风而去。也要学像保罗一样,不管过去有过怎样的辉煌,或是怎样的失落,都学会放下。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轻装前行,带着自由的心,向着标竿奔跑。
当过去的伤口再次浮现,让我们重新感到痛苦与压力时,我们需要倚靠神所赐的勇气与爱人的力量。那时,我们可以向主祷告说:“主啊,这些旧事已经过去了,我不愿再让它们捆绑我。求祢帮助我定睛在十字架上,更多思想祢的良善。正如祢赦免了我的罪,我也愿意饶恕、放下对方曾在我生命中留下的伤害。”
纵然世界上充满了不公与暴力,纵然人心中常有猜忌与冷漠,但因着温暖美好的记忆的存在,我仍愿意相信人性的善意。我不愿屈从于对世界的怀疑与绝望,因为那些温柔的片段一次次证明:黑暗并不能遮蔽光。
在他们的举手投足间,我看见了人性中最柔软的部分,也看见了神的影子。爱并不需要声势浩大,它往往就隐藏在生活最普通的细节里。
因此,我一路小心翼翼地把这些记忆收藏在心底,如同珍宝,不愿遗落。它们是我生命最静谧的财富,像兰花般清雅,悄无声息却满溢芬芳。每当我想起身边朋友、家人和他们的善意,心中便重新燃起对世界的信任与感恩。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上海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