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在两岸颇受关注的传道人,他的身份特殊、他的著作等身、他的奉献突出……他就是周联华牧师(1920年1月1日—2016年8月6日):中国台湾著名的基督教牧师、神学家和作家。他一生致力于基督教事工,尤其在圣经翻译、神学教育和教会牧养方面贡献卓著,是中国基督教界卓越的传道人、学者。对于他,我最初是几年前在浙江宁波奉化真神堂听94岁的袁相中长老介绍的,印象很深。
今天对于周联华牧师的介绍我们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他在基督教神学著作、牧养方面的事迹,再一个就是他在当时台湾的政治气候下,一些鲜为人知的情况。
第一部分:周联华牧师其人其事
一、早年经历
1920年3月7日,周联华牧师出生于上海一个基督教家庭。从小在宗教氛围中成长,为其一生事工埋下种子。他在上海接受了扎实的基础教育和中学教育,展现出优秀的语言天赋和学习能力。
1940年代后期赴美国留学,先后就读于美国南方浸信会神学院和协和神学院,获得了神学硕士和神学博士学位。在美期间,他系统地学习了圣经研究、神学、哲学、教会历史和实用神学,奠定了深厚的学术基础。他的博士论文研究方向通常被认为是新约或神学领域。
他有很高的语言天赋,精通英语、希腊语、希伯来语等语言,同时也通晓拉丁语、德语、法语等多种现代语言。这种卓越的语言能力是他日后在圣经翻译和国际神学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为他的神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圣经翻译
周联华牧师被誉为中国“圣经翻译泰斗”,他参与的中文圣经翻译主要有:《和合本修订版》总编辑,这是周联华最为人所知的贡献。自1983年起,他担任香港圣经公会《和合本修订版》翻译委员会总编辑,历时近三十年,主持这项浩大工程。修订工作以忠于原文、保留《和合本》优美风格、更新过时用语为原则,最终于2010年完成出版。该译本成为当今华人教会最广泛使用的圣经译本之一,平衡了传统与现代的需求。
参与《思高圣经》翻译。由于他拥有较高的神学造诣和丰富的基督教(包括天主教)的神学知识,早年曾短暂参与过天主教《思高圣经》的部分翻译工作,这段经历也为他积累了宝贵的翻译经验。
推动现代中文圣经翻译:他不仅亲身参与翻译,也积极倡导和推动符合时代语言习惯、忠于原文的中文圣经翻译事工,对提升中文圣经的准确性和可读性有深远影响。他致力于让圣经语言更贴近现代读者,同时保持原文的准确性。
三、神学教育
周联华牧师在中国台湾浸信会神学院工作,长期担任台湾浸信会神学院教授,并于1971年至1995年间担任院长达24年之久。在其领导下,该院发展成为台湾重要的神学教育重镇,培养了大批华人教牧人才。
他著有大量神学著作、圣经注释、灵修书籍和讲道集,涵盖新约研究、系统神学、教牧神学、基督教伦理、比较宗教等领域。其著作以学养深厚、思路清晰、信仰与理性并重著称,如《神学纲要》、《基督教信仰与中国》、《周联华牧师讲道集》等,融合中西神学,致力于将西方神学思想与中国文化处境相结合,探索基督教信仰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表达和理解。
他在任台湾浸信会神学院院长期间,培养了许多神学人才,对台湾基督教神学教育影响深远。他培养的人有林鸿信:他是台湾浸信会神学院毕业,后赴德国图宾根大学获神学博士。现任台湾神学研究学院系统神学教授,曾任该校院长。是台湾系统神学研究的领军人物,尤其擅长诠释学、莫特曼神学、加尔文研究。著作等身(如《系统神学》、《纳尼亚神学》等)。蔡瑞益:台湾浸信会神学院毕业,后赴美深造。长期在台湾浸信会神学院任教并担任重要职务,曾任教务长、院长。是旧约研究专家,在推动该院学术发展、课程改革和师资建设中扮演关键角色,延续了周联华牧师重视学术与牧养并重的教育理念。致力于神学教育与普及,影响深远。其学术路径深受周联华牧师融合中西神学思想的影响。这些遍布于神学院讲台、教会讲坛、学术机构、社会服务等各个岗位的人才,共同构成了台湾基督教神学教育和教会发展的骨干网络。他们的工作和影响力,是周联华牧师24年院长任期内宝贵的遗产之一。
四、教会牧养
周联华牧师在台湾的牧养事工,尤其是长期担任台北怀恩堂主任牧师的经历,是其毕生服事中极为重要的篇章。周联华牧师自1950年代起便在台北怀恩堂服事,并担任主任牧师(具体任期跨越数十年,直至晚年),这在教会牧者流动性相对较高的环境中尤为难得。这种长期的委身,使他能深入了解会众的生命历程,建立深厚的信任关系,也见证了教会和信徒家庭的成长与变迁。
怀恩堂位于台北市中心,吸引了包括知识分子、专业人士、学生、公职人员、家庭主妇等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信徒。周牧师以其包容的胸怀和普世的视野,牧养着这个背景多元的群体。在他的领导下,怀恩堂建立了健全的教会治理架构、稳定的同工团队和完善的团契事工(如青年团契、妇女会、主日学等),为教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周牧师讲道特色是深入浅出,融通真理与生活。他的讲道是其牧养的核心,也是他深受爱戴的关键原因。其讲道风格鲜明。他学养深厚,根基扎实,讲道忠于圣经原文。凭借精通希腊文、希伯来文等圣经原文语言的深厚功底,他的解经严谨、准确,能深入挖掘经文的原意和背景。他所讲的系统神学的训练能清晰阐释圣经的整全真理,避免断章取义或片面理解。最主要的是深入浅出、清晰易懂、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神学概念和复杂的圣经真理,用平实、清晰、逻辑性强的语言表达出来,让不同教育背景的信徒都能理解。周牧师的讲章结构通常条理分明,重点突出,易于听众跟随和记忆,而且注重实践,生活化应用。
周联华牧师讲道最鲜明的标签是他绝不满足于停留在知识层面,而是极其注重将圣经真理与信徒的日常生活、工作、家庭关系、伦理抉择、社会关怀等具体情境紧密结合。
五、神学思想、著作与影响力
周联华牧师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涵盖神学论著、圣经注释、讲道集、灵修作品、信仰问答、文化探讨、传记等多个领域。他的文字兼具学术深度、信仰热忱与生活智慧,以清晰流畅的语言将复杂的神学思想转化为可实践的信仰指南,深刻影响了数代华人基督徒的信仰生活和神学思考。以下分类列举其重要著作及其影响:
1.《神学纲要》(多卷本),内容与特点: 系统阐述基督教核心教义(上帝论、基督论、救赎论、圣灵论、教会论、末世论等),是华人教会中少有的体系化神学教科书。融合西方正统神学与中国文化视角,逻辑严谨、表述清晰。成为台湾及海外华人神学院广泛采用的教材,奠定了许多传道人和信徒稳固的神学根基。被誉为“华人系统神学的经典之作”。
2.《基督教信仰与中国文化》,主要是深入探讨基督教信仰如何与中国传统思想(如儒家、道家)、伦理观念、社会习俗进行对话与融合,可以说是基督教中国化的具体体现。他思考基督教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的“本色化”或“处境化”问题,是华人神学“处境化”(Contextualization)思考的里程碑式著作,激发了对“基督教中国化”议题的持续讨论,帮助信徒在持守信仰核心的同时,思考其在中华文化背景下的表达与实践。
3.《圣经是绝对可靠的吗?》,这里回应关于圣经权威、默示、无误性等关键问题的疑问,结合圣经批判学研究成果与信仰立场,进行理性与信仰并重的探讨。在信仰与学术张力日益凸显的时代,为许多知识分子和寻求真理的信徒提供了坚实的圣经观基础,化解了信仰上的困惑。
4.《启示录注释》,主要是对圣经启示录进行详细注释和解经。避免过度主观的灵意解释或预言猜测,注重文本的历史背景、文学结构和神学信息。他为华人教会理解这部难解的经卷提供了清晰、稳健的指引,纠正了一些流行但缺乏根据的解释,强调其核心是基督的得胜与信徒的盼望。
5.《周联华牧师讲道集》(系列或多卷本),这里汇集他在怀恩堂及其他场合的精彩讲章。题材广泛,涵盖福音书、保罗书信、旧约人物故事等。最充分体现其“深入浅出”、“生活化应用”的讲道特色:根基扎实的解经、清晰的逻辑架构、生动的例证、以及对信仰生活实践的深刻指导,是周联华牧师影响力很广的著作之一。不仅使未能亲临现场的读者受益,更成为无数传道人学习讲道技巧、提升释经和讲道应用能力的范本,还直接滋养了广大信徒的灵命。
6.《如此我信》,以基督教基本信条(如《使徒信经》)为框架的讲道集、信仰阐述。系统清晰地阐释基督教核心信仰,帮助信徒建立整全、清晰的信仰认知体系,是重要的基要真理教导材料。有学者介绍,这本书在台湾教会几乎人手一册。
7.《信仰问题答客问》/《信仰难题解答》系列,以问答形式,回应信徒在信仰生活中常见的疑惑和挑战(如苦难、祷告不蒙应允、科学与信仰、伦理困境等)。解答兼具理性、爱心和圣经依据。此书成为许多信徒和慕道友解惑的重要参考书,帮助他们在面对现实挑战时持守信心,也为教会的辅导事工提供了资源。
8.《周联华回忆录》,记录其个人成长、求学、事奉经历,以及与重要人物(如蒋介石夫妇)交往的见闻,是研究其生平及近现代华人基督教史的一手资料。为后人了解其心路历程、时代背景和事工理念提供了珍贵窗口,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
总之,周联华牧师的著作在华人牧者中是独树一帜、凤毛麟角的,其系统神学著作和基要真理讲解(如《神学纲要》、《如此我信》)为华人教会建立了清晰、稳固的信仰认知框架。他的《基督教信仰与中国文化》等著作开启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深度对话的思考,影响深远。在这方面,周牧师针对当时知识青年质疑“中国人为何信洋教”,他承认教会存在的“洋化”问题,并将批评者视为“诤友”,通过深层对话化解误解。他指出基督教近代传入中国时与殖民侵略的历史关联,认为早期传教缺乏智慧,导致社会对基督教产生负面印象。最难能可贵的是周牧师推动基督教本色化的实践,创立了“四立”原则:提出“宣扬独立”“经济独立”“行政独立”“思想独立”,强调教会需摆脱对西方控制,融入本土社会。他在促进文化融合方面提出主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如研读古文、练习书法,并在讲道中引用“愚公移山”等本土典故。
周联华牧师的著作是其作为卓越的神学家、忠心的牧者和敏锐的文化思考者三重身份的结晶。它们不仅传递知识,更传递生命;不仅建造头脑,更建造心灵;不仅解释经典,更照亮生活。这些文字跨越时代,持续地喂养、引导、安慰和挑战着寻求真理的华人信徒,是华人基督教宝贵的思想与灵性遗产。
周牧师是一位长寿牧者。在95岁时发表“易的神学”,探讨《易经》哲理与系统神学的结合;临终前仍致力于研究甲骨文中的上帝观,体现其毕生追求文化融合的学术精神。2016年8月6日,周联华牧师在台湾逝世,享年96岁。他的离世让华人基督教界深感惋惜,但他的精神和事工继续激励着后人。
周联华牧师的一生体现了对信仰的忠诚与对教会的奉献,他的事工和著作至今仍在影响着华人基督徒的信仰生活。
(本文作者为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