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有人带着好奇或疑惑问:“你们信耶稣的人是不是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呀?”这个问题可不简单,它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基督教伦理核心的大门,不过也常常引发误解。很多人看到耶稣说“转过另一边脸”,就简单地以为这是要信徒被动地忍受一切,却没注意到圣经里还有更丰富、更平衡的智慧。
圣经的完整教导:非暴力背后的深意
“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这句出自马太福音,是耶稣“登山宝训”里的经典内容。完整来看,耶稣说:“你们听见有话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马太福音5:38 - 39)
在耶稣生活的那个时代,“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大家普遍接受的报复性正义观。就像两个人吵架,你骂我一句,我必须回骂你一句;你打我一拳,我也得还你一拳,这样冤冤相报,仇恨的雪球越滚越大。而耶稣提出“转过另一边脸”,可不是让信徒当任人欺负的胆小鬼。他这是在挑战当时的观念,用一种革命性的方式来应对冲突——非暴力抵抗。这种方式就像在仇恨的循环里突然踩下刹车,打破那种没完没了的报复,让事情有新的转机。
耶稣的榜样:智慧应对敌意的典范
耶稣自己面对敌对者的时候,可从来没有表现出懦弱或者被动。就拿文士和法利赛人试探他那次来说,他们带着一个行淫时被拿的妇人,想给耶稣设个陷阱。他们故意问:“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们把这样的妇人用石头打死。你说该把她怎么样呢?”要是耶稣直接说放了这妇人,就违反了摩西律法;要是说打死她,又会被这些人抓住把柄,说他不仁慈。
可耶稣多聪明啊,他先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好像没听见他们的话。那些人不停地问,耶稣这才直起腰来,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约翰福音8:3 - 7)这一句话,就像一把锋利的剑,直接刺中了那些人伪善的内心。他们自己都有罪,哪还有资格去审判别人呢?最后,那些人一个个都溜走了。你看,耶稣这不是在懦弱地回避问题,而是用智慧巧妙地化解了这场危机。
合理回击与确立界限:圣经的智慧指引
基督教教导可不是让信徒无原则地忍受别人的虐待。圣经里有很多地方都告诉我们要有智慧地设立界限。
比如“不要将你的珍珠丢在猪前,恐怕它践踏了珍珠,转过来咬你。”(马太福音7:6)这就好比我们有一件很珍贵的东西,不能随便给不懂得珍惜的人,不然他们不但不会珍惜,还可能会反过来伤害我们。
还有“若可行,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罗马书12:18)这并不是说我们要一味地妥协,而是要在合适的时候,用合适的方式去维护和谐。基督徒不是要当世界的踏脚垫,被人随便踩在脚下。我们是“世上的光”和“世上的盐”,要给这个世界带来光明和滋味。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有分辨能力,知道什么时候该“转过另一边脸”,用非暴力打破暴力的循环;什么时候又该坚定地站出来,维护正义和真理。
实际应用例子:职场冲突中的智慧应对
在现代生活里,基督徒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冲突。就拿职场来说吧,可能会碰到有人不断在同事面前贬低你的信仰,还散布一些不实的言论。
遇到这种情况,要是完全被动地回应,就是默默忍受对方的贬低,心里憋着一肚子气,时间长了自己也会受不了。要是按照纯粹世俗的方式,可能就是以牙还牙地反击,你骂我,我也骂你,这样只会让矛盾越来越深。
那基督徒该怎么做呢?我们可以先私下里找对方沟通,心平气和地告诉对方,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自己的信仰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不希望被这样贬低。如果私下沟通没有效果,那就可以寻求适当的第三方调解,比如找领导或者关系比较好的同事帮忙协调。要是实在没办法,就以坚定但不侮辱的方式陈述自己的立场,让对方知道你的底线在哪里。这样做既保持了基督里的爱心,没有和对方恶语相向,又不会让自己一直被恶意欺负。
结论:非暴力背后的强大力量
基督教的非暴力教导,可不是什么懦弱的哲学,它恰恰是强大内心的表现。它要求我们超越本能的报复欲望,用创造性的方式来回应冲突。就像在黑暗中点燃一支蜡烛,用爱和智慧去照亮那些充满仇恨的角落。
真正的基督徒见证,不在于我们忍受了多少不公平的对待,而在于我们如何以智慧和勇气去应对各种挑战。我们既要有仁爱之心,去包容和原谅别人;又要维护上帝赋予我们的尊严,不能让别人随意践踏。基督徒不是任人欺凌的弱者,而是有着深层精神资源的强者。我们选择不报复,不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回击,而是因为我们有着更高的呼召和更远的眼光,要去追求一个更美好、更和谐的世界。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广东一名牧师。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