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砾上的花园:石美玉,用建造抵抗毁灭

作者: 郑微末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7-07 14:30:39
分享与播放

石美玉.jpg

有些人的信仰,是和平年代里点缀书架的漂亮装饰;而另一些人的信仰,却是烈焰中屹立不倒的磐石。

当炮火撕裂文明,一个人的信仰会面临怎样的考验?

对于石美玉,1937年的那场战争,就是她的试金石。这位20世纪中国的女性,用一生回答了这个问题。那场席卷神州的浩劫,是整个民族的苦难史诗,更是她个人信仰的一个活生生的战场。她的每一个选择,都藏着一种外人难以理解,却无比清晰坚定的内在逻辑。

一、磐石,是在烈火中炼成的

想读懂她在战火中的选择,得把时钟拨回去,看看那块信仰的基石是如何被血与泪浇筑的。

1873年,石美玉出生于一个牧师家庭。父亲受一位美国女传教士感召,立下了一个在当时惊世骇俗的志向:要将女儿培养成一名为同胞服务的医生。要知道,当时女孩子不能抛头露面,待在家里相夫教子才是正事。因此,父亲给她选的这条路,从一开始就铺满了荆棘。

1900年,庚子事变。她的父亲在乡间布道时,惨遭杀害,为主殉道。死亡,第一次撞进了她的生命。恐惧的巨浪袭来,但她没有被吞噬。乱世稍定,她毅然返回家乡江西九江,继承父志。这场家庭变故,仿佛一场残酷的预演,将“为信仰承受苦难”深深烙印在她心里。

20年后,她又做了一个震撼宣教界的决定:脱离为她提供事业平台、服务了24年的美国差会。不是因为利益,而是因她无法认同差会内部悄然兴起的“新神学思想”。在她看来,那是对真理的偏离。

这在旁人看来,近乎一次豪赌,意味着要放弃在九江稳固的基业,去上海从零开始。但对石美玉而言,这不是选择,而是必然。

信仰的纯粹,远比事业的安稳更重要。

在上海,她买下一座人人避之不及的荒废“凶宅”,将其命名为“伯特利”(意为“上帝的殿”),宣告说:“我姓石,我也要立一块石,我就是那石头。”在这里,她将庞大的梦想付诸实现:建医院、护校、神学院、中小学、孤儿院……她坚信,医治身体和拯救灵魂,本就是一件事的两面。她培养的护士,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成为能带去安慰与盼望的福音使者。

殉道者家庭的坚韧、对真理的绝对忠诚以及“全人医治”的信念,共同铸就了石美玉。当1937年战争的洪流真的冲来时,这块磐石,纹丝不动。

二、烽火中的方舟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

她亲手建造的“上帝之殿”,一夜之间沦为枪炮与马蹄下的兵营。砖瓦破碎,器械损毁,那个曾经充满祷告与希望的地方,只剩下冰冷的死寂。

面对这几乎要将人碾碎的打击,石美玉展现出的,是惊人的冷静与坚韧。她没有选择玉石俱焚的匹夫之勇。她知道,伯特利最宝贵的不是建筑,而是人。是那些能传承信仰和技能的师生,以及那些无依无靠的孤儿。

一场关乎未来的“诺亚方舟”计划,在混乱中悄然启动。

神学院是为中国教会保留未来的火种,她将其迁往香港,后又辗转至美国。

孤儿院关乎那些最脆弱的生命,她将孩子们送往内地贵州,为他们撑起一片暂时的遮风挡雨的天空。

而她自己,留在了上海这座“孤岛”上。在法租界,她另设分院,继续做着救死扶伤的工作。更令人动容的是,在那些最黑暗、最危险的日子里,她坚持每周派遣医护团队,去难民收容所和伤兵医院义务服务。

空气中弥漫着血腥、污秽与绝望的气息,死亡的阴影无处不在。而石美玉和她的团队,这些以女性为主体的医者,却主动走进这人间“炼狱”。

日军的枪炮在散播死亡,而她们的针线在缝合生命。

侵略者在施行暴行、毁灭一切,而她们在施行医治。

每一次清创,每一次包扎,都是对战争逻辑最决绝的否定,是一次微小却无比坚定的胜利。她们带去的,是药物,更是祈祷、安慰,是在那个人命如草芥的时代里,关于一位能战胜死亡的救主耶稣的珍贵信息。

这一切的力量从何而来?

来自她对上帝供应的信心。在和平年代,每当经费短缺,她总是带领同工祷告,平静地说:“经费会有的,主会赐予我们。”而无数次,她们都经历了奇迹般的供应。这份信心,在战时的极端匮乏中,成了她们能坚持下去的生命线。她的镇定与果决,如同一根定海神针,稳住了风雨飘摇中的所有人。

三、基业长存

抗战胜利,满目疮痍。年逾古稀的石美玉又一次不知疲倦地开始“建造”。她筹措经费,要在上海伯特利的原址废墟上,重建家园。这本身,就是一次宣告:生命终将战胜死亡,建造终将战胜毁灭。

但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内战的阴云再次笼罩。1951年,面对一个全新的中国,石美玉做出了人生最后一个重大的决定:请求上海市政府接办医院。次年,医院正式更名为“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

她将毕生的心血,彻底“放下”与“交托”。这片产业,她从未看作是自己的私产,而是为服务同胞而存在。只要“医治”的使命能够延续,由谁管理,又有何妨?

1954年,石美玉在美国安然离世,享年81岁。她终身未婚,却有无数孩子。她曾说:“就是从我粗粝的一生中榨尽青春年华,悉数奉献于主,仍觉不够。”

四、建造,对抗毁灭

回顾石美玉在抗战中的一生,我们看到了一种令人震撼的“抗战”方式。

她的武器,是手术刀和《圣经》。

她的战场,是病床和难民营。

她的战略,不是摧毁,而是保存与医治。

在那个毁灭一切的时代,她选择了建造。她深爱着她的同胞与国家,但这份爱,被一种更高、更永恒的爱所提纯与升华。

石美玉,她的生命,正如其名,是上帝在中国近代史这块粗粝的石头上,精心雕琢的一块美玉。烽火烧过,非但没有损其分毫,反而让她洗尽铅华,折射出信仰、仁爱与坚韧之光。

她的故事,向每一个身处艰难中的我们发问:

当毁灭的力量肆虐时,我们是否还有勇气去建造?

参考资料:

1.《巾帼无畏勇担当 铿锵奋进绽芳华——伯特利医院开启中国科学救护新时代》,《半淞园·社区晨报》2020年12月9日

2.章梅芳《爱国女医石美玉:第一代中国女医的辉煌人生》,《中国妇女报》2022年3月1日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浙江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