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知症简介
1.1 认知功能衰退
认知症包括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等病症。所谓认知症是指以“进行性认知功能衰退”为核心的综合征,其核心病理是大脑神经元损伤或死亡,导致神经信号传递中断。前期主要表现为健忘、迷路、情绪波动、时间混淆等症状,晚期则会出现语言功能退化、运动功能丧失、生活无法自理、大小便失禁等问题。
1.2 不可逆转的衰老
认知症导致大脑逐渐失去正常功能,老人逐渐无法正常思考和做事、无法自控和自理。令人遗憾的是,这个过程意味着衰老的持续深化,几乎不可逆转,只能在合理照护的过程中有所延缓。当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开始断裂,当记忆开始碎片化,如所罗门的比喻所说,“银链折断,金罐破裂”(传12:6),衰老也会从肉体逐渐蔓延到人的精神层面。
1.3 不合常理的症状
认知症恶化的过程并不只是功能退化。大脑无法正常工作,并不意味着大脑自动停止工作。大脑会依靠异常状态下的神经系统,继续勉强工作,从而导致各种异常状况。例如,认知症老人会出现易怒、嚎叫、幻觉、绝食等异常行为,需要陪护者予以理解、疏导和关怀。
二、通过触觉帮助认知症老人
2.1 用触觉应对语言功能退化
老人的语言功能和听力会因为认知症而逐渐退化,主要表现为逐渐难以表达和理解语言。此时,可以使用固定的“手语”反复训练老人,建立触觉沟通渠道,以弥补语言功能退化带来的困难。
例如:在老人的掌心画圆后轻压圆心,示意老人该上厕所了;轻拉老人的小拇指后指向门,示意老人该外出散步了。这样可以让老人在理解的前提下,主动配合家人的行动,从而赋予老人成就感,维护老人的尊严,避免激起老人的抗拒情绪。
如果老人听力尚且正常,可同时用手语和话语,帮助老人更好地理解家人的意思,也可以在老人病情恶化之前,为以后用手语替代语言做准备。
2.2 记录老人对触觉的反应
每个老人的人生经历不同,对触觉的反应也有差异。例如,有些老人不喜欢别人碰他的头,有些老人喜欢被揉肩。在建立手语系统时,尊重老人的感受,采用老人喜欢的方式进行触觉训练,可以事半功倍。
三、圣经中的触觉
在圣经中,当一个大麻疯病人跪在耶稣面前祈求医治时,耶稣伸手摸他说,“我肯,你洁净了吧”(太8:3)。请注意:耶稣在大麻疯病人未得医治的情况下,就已经触摸了他的身体。大麻疯是恶性传染病,旁人避之而不及。耶稣的触摸产生的作用如下:
1、触摸修复了双方的关系:触摸越过了身份、地位、年龄的界限,使患者克服了疾病的恐惧,放下了规条的约束和世俗的偏见,不将对方划归到不同于自己的异类中;
2、触摸是对对方价值和意义的肯定,让对方感受到生而为人的尊严;
3、触摸释放出无条件的爱,这种爱不是远距离的施舍,而是亲身去体会对方破碎的人生,让对方感受到有温度、有体感、有生命的关怀;
4、触摸是心灵的医治过程。耶稣对大麻疯病人的医治并不局限于肉体层面,而是先医治大麻疯病人与世隔绝的心灵困境;
5、触摸是双方相互传递正能量、关爱和情感的过程,触摸会让双方放松下来,而不是会相互玷污、相互伤害;
6、触摸是与对方同心的起点,表示自己愿意去体会对方的痛苦、担当对方的难处、承受对方带来的风险。
四、通过视觉帮助认知症老人
4.1 用可视化的符号协助记忆
认知症老人的记忆能力会不断下降,初期表现为迷路。随着病情的加重,老人在家里也会找不到厕所,分不清卧室和厨房。这时候就需要在相应的地方贴上醒目的标识,让可视化的符号辅助老人记忆。
随着认知症老人记忆能力的下降,老人会逐渐认不出家人甚至自己。为此,在墙上挂一些家人的照片,时而谈论一下过去照片中的故事,可以帮助老人记忆。
4.2 用醒目的色彩协助分辨
老人认知功能的衰退,也体现在区分相似物体能力的退化。例如,如果家里的门、柜子、墙壁、椅子等几乎所有物体都是白色的,老人就会难以分辨。此时,可以考虑引入不同颜色的装修,例如:厨房的墙壁是咖啡色的,椅子是绿色的。
4.3 用灯光的明暗辅助调节生物钟
认知症老年人的生物钟也会趋于紊乱,经常出现白天昏昏欲睡、晚上大吵大闹的问题。此时,可能需要通过强化白天与夜晚的光线差异,让老人感受到白天与黑夜的区别。白天,让阳光进入房间,天气不好的时候甚至要在白天开灯。晚上尽可能不使用很亮的灯光。
五、圣经中的信仰可视化
与听觉相比,视觉是人类更为直观的感受,对人类的情感冲击也更大。现代人更喜欢把短视频做为娱乐方式,也是这个道理。
5.1 诫命与偶像
在圣经中,以色列人所敬拜的是一位自隐的神(赛45:15),神不允许以色列人雕刻任何可视化的偶像,只要求以色列人遵循神的诫命。但诫命需要用耳朵听,用脑子记,用心体会和实践,相比可视化的偶像,遵守诫命是更加困难的事情。人们总是偏向于做更容易的事情,这或许也是以色列人一次又一次拜偶像、远离神的原因。
5.2 可见的仪式和节期
圣经提供了一些可视化的方案,以帮助以色列人敬拜真神,同时对抗可视化的偶像。例如,宗教仪式和节期都是信仰可视化的体现。在旧约,以色列人通过逾越节、赎罪日、住棚节等节日纪念神(申16:16)。在新约,主耶稣亲自设立圣餐和洗礼,作为信仰的重要仪式,以纪念主的死与复活(林前11:25)。需要指出的是,耶稣只设立了圣餐和洗礼这两种仪式,信仰的可视化并不是越多越好。
5.3 生活中的信仰符号
摩西五经要求以色列人在日常生活中,把信仰可视化。例如,摩西要求以色列人在衣服边上做繸子(民15:37),把神的教训写在家里的门框上、城池的大门上(申6:9),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谨记神的教诲。摩西要求以色列男婴出生后第八天受割礼,意思是要把神的圣约标记在以色列人的肉体上(创17:13)。
5.4 属灵生命的认知症
圣经允许人们把信仰可视化,其实是在体恤人类的软弱,神更希望人用心灵和诚实来敬拜。因着罪的缘故,人类的属灵生命与神断开,导致人类对生命的认知出现异常,以至于经常局限于眼见,信心却比芥菜种还小。对于罪人而言,与抽象的诫命相比,肉眼可见的信仰符号更容易被理解和把握。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属灵层面,全人类都患有认知症,都需要可视化的符号,来产生信仰的分辨力。
在照顾认知症老人的过程中,我们会意识到自己的属灵生命也有认知症的问题,需要圣灵的多方照顾和引导。
六、转移注意力,引导老人走出不良情绪
认知症老人有时会突然出现焦虑、恐惧、悲伤、抗拒的情绪,表现为反复翻找东西、攻击性的行为、悲伤哭泣、拒绝配合护理等症状。这时,可以适当转移老人的注意力,把老人从负面情绪中拉出来。
6.1 攻击性的行为
认知症老人的记忆和认知能力受损,原本熟悉的人和事物突然变得陌生,原本可以接受的环境突然变成一种威胁,导致老人产生自我防御的行为,去攻击照顾他的人。
此时,应避免纠正老人的观点,以防冲突激化。可以采用视觉、触觉或听觉转移法,转移老人的注意力,让老人先放松下来。例如,在老人情绪激动的时候,邀请老人一起看他最爱看的老照片、欣赏他平时护理的盆栽植物,邀请老人一起玩他平时最喜欢玩的按摩球,或是播放老人最爱听的音乐戏曲,与他一起倾听。在正面的感官刺激下,重新赢得老人对人和环境的信赖,帮助老人从防御的紧张情绪中抽离出来。
6.2 情绪低落和哭泣
认知症老人的理性思考和情绪管理能力下降会导致情绪容易出现波动,生活自理能力的不足会产生无力感。语言能力的弱化导致老人无法准确表达自身述求,因而感到郁闷。无法找到生命意义时,会出现价值感崩塌,失去伴侣会产生失落感,这些都会导致老人情绪低落,以至于抑郁和哭泣。
此时,不应否定老人情绪的合理性,而要尝试与老人共情:“你是不是哪里不舒服?我们一起想办法好不好”?上述的视觉、触觉或听觉转移法,同样适用。带着老人一起欣赏窗外的美景,一起倾听下雨的声音,一起抚摸柔软的布料,舒缓老人的负面情绪。
与此同时,为了转移老人的注意力,可以为老人布置一些简单的家庭任务。例如,请老人照顾盆栽、擦桌子、叠衣服,这些任务不一定要有实用价值,老人做着开心就好。时而带老人外出散步、向老人请教人生阅历,可以让老人感受到乐趣和自身价值,不再把注意力聚焦在痛苦的经历上。
6.3 恐惧和焦虑
当老人认不出自己的时候,面对镜子,老人会惊恐地发现镜子里面有陌生人。当老人的感知与认知功能紊乱后,一些稀松平常的事物,也会引发恐惧。比如黑暗的门洞被看作深坑,反光的地板被看作水坑。如圣经所言:“连路上都有了惊慌。”(参传12:5)。因此,家里的装修应考虑到老人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尽量让老人所处的环境简单而熟悉。
可以采用注意力转移法帮助老人摆脱恐惧和焦虑。例如,当老人因为害怕水而拒绝洗澡的时候,可以先通过与水有关的游戏,化解老人对水的恐惧。当老人惧怕镜子中的自己时,可以带着老人喜欢的毛绒小熊一起邀请他去品茶。
6.4 注意力转移法不是万能的
虽然注意力转移法可以帮助老人从负面情绪中抽离出来,但不能简单粗暴地认为,老人一旦情绪异常,用注意力转移法就能解决。
例如,老人的攻击行为可能是因为照护者总是用对待婴孩的方式对待老人,总是对老人说“要乖”、“要听话”,侵犯了老人的尊严。老人的情绪低落可能是病患的疼痛导致的,需要及时就医。老人的恐惧感可能是固有的生活节奏被打乱以后产生的不安全感,需要维护好生活规律。
6.5 帮助老人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欣赏今日盛开的花朵,对已经失去的记忆和能力释怀,感恩当下还能拥有许多神所赐予的美好。
活在当下,意味着不纠结于老人已经丧失的能力。如果老人坚持说今年是1999年,那就祝愿今年过得更美好吧。
活在当下,意味着珍惜老人仍然拥有的能力。例如,虽然老人已经不会刷牙了,但是老人还记得如何叠衣服,那就请老人帮忙整理卧室吧,这也是一种成就感。
活在当下,意味着不再纠结于对错,只专注于关怀。如果老人在饭后坚持认为自己没吃饭,那就请老人再吃一个小甜饼吧。
活在当下,不为明天忧虑,不为昨天的痛苦经历而忧伤,不因为环境变化而恐惧。
七、带着属天的认知,活在人世间
7.1 属灵生命的认知症
如上文所述,与认知症老人相似,我们每个人都患有属灵生命意义上的认知症。患有认知症的老人不能受限于自己已经受损的认知能力,否则就会深陷恐惧和焦虑之中。同样地,罪性也损伤了我们的属灵认知能力,使我们时常局限于眼见。我们需要带着属天的认知,才能更好地活在人世间。我们需要去相信属天的福分,才不至于受困于今生的劳苦愁烦。
7.2 从过去的噩梦中醒来
在正常人看来,认知症老人的许多忧愁、恐惧、焦虑和悲伤都是庸人自扰,毫无必要。认知症老人发现身边的人和事物变得陌生而感到恐惧,那是因为他们的认知能力出现了问题。让老人不再关注那些他们认为很重要的事情,转而去关注当下的美好,就是希望老人能够脱离那些没有必要的烦恼。这样,老人会更加健康长寿,家人也少一些担忧。因此,注意力转移法不是为了欺骗,而是为了叫醒一个正在做噩梦的人。
类似的,在神看来,我们的许多焦虑和恐惧,是否也是庸人自扰呢?考不上理想的大学,天就塌了吗?被自己心爱的人拒绝,就不活了吗?在职场遭遇上司的冷落,就不断跳槽吗?儿女不听话,后半辈子就没指望了吗?这些事都只是转瞬即逝的生活片段,并不等于生命的全部。在过去的失败中徘徊,如同沉浸在过去的噩梦中不肯醒来,其实没有益处。不如把握住当下的所有,积极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7.3 接受神的邀请
当我们看到认知症老人陷入焦虑和恐惧时,很容易理解他们的处境,并能够判断出这些情绪是有害的。然后,我们会邀请老人一起去关注当下的美好事物,一方面是要把老人从负面情绪中拉出来,一方面是希望老人做一些有价值感的事,从而更好地活着。
类似的,在今世的困局中,神向我们每个人发出了邀请。神邀请我们放下今生的重担,不再为银行卡上的存款数字忧虑,转而追求永恒的价值感和意义,活出神之子的形象和样式。这种邀请不是神想要欺骗我们,而是为了让我们的生命得益处。
7.4 相信神的看顾,学会交托
认知症老人的不安全感来自于他们对周围人和环境的误读。当老人的认知能力退化之后,那些曾经熟悉的人和事物都会变得陌生。与此同时,平常的镜子、黑暗的门洞、反光的地板,都会令他们恐惧。因此,老人是否能够得享平安,不在于家里是否平安,而在于他们是否愿意相信家人的看顾,是否愿意把自己交托给家人。
类似的,我们的认知水平也很有限,而我们的焦虑和恐惧也经常来自于这些有限的认知。实际上,不论我们相信与否,“我们的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神。”(徒17:28)聚焦于属天的恩典,相信神的看顾,学会交托,我们才会得享内心的平安。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四川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