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荫之中,看到生命光明——一个重症关怀团契的成长之路

作者: 张尧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6-26 20:08:36
分享与播放

病痛与死亡,是所有人都难以回避的生命议题。尤其当疾病与死亡紧密关联时,其所带来的冲击往往成倍放大。在当下临终关怀理念尚未普及的社会背景中,不少基督徒固然也难以免俗,同样面临信仰与现实之间的张力:当自己或亲人因疾病而走到生命尽头,信仰究竟意味着什么?又如何用信仰的眼光去正视与直面这些挑战,迎来“生死两相安”?

对于这些问题,来自华北某教会临终关怀团契的肢体们也在寻找着答案,在这个由乳腺癌康复姊妹自发建立的爱心团契之中,她们用自己亲身经历为更多困境中的灵魂带去了基督的医治与救赎。而在这侍奉过程之中,他们自身也在更加深刻地认识临终关怀,也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宝贵意义。

病痛患难中建造的属灵团契

20多年前,身为团契创始人之一的W姊妹是一位得到医治的乳腺癌患者,走过长期被病痛折磨的道路,她深知个中艰难与挑战,也就此生发了想要为同样在病痛挣扎中的肢体带去盼望与激励的负担。于是她与教会中极为有着相似经历的姊妹们一拍即合,建立起了最早的“抱团取暖”式的互助交流小组,在读经与祷告中彼此分享交通、探望服侍,用自己亲身经历给尚处在艰难之中的肢体以劝勉安慰,帮助其学会依靠基督得胜。

“起初就十几个人,但是后来教会弟兄姊妹里听说我们这个互助小组以后,觉得这个非常宝贵,就一传十十传百地把更多有重症的弟兄姊妹和他们的亲人都邀请进来了。”W姊妹告诉笔者,从肝癌、胃癌、食道癌,到后来甚至还有渐冻症以及基因性疾病患者也被纳入了关怀服侍的群体之中。

在看到有如此庞大且迫切的关怀需求后,教堂的主任牧师鼓励W姊妹不妨联合起更多力量,用爱心传递福音,用生命影响生命,为更多深陷重症病痛之中的灵魂带去安慰与医治。听到这一建议,W姊妹欣然接受,并将牧师的这一席话设立为新成立团契的核心宗旨异象。就这样,2013年,在教会的全力支持下,为重症病人提供身心灵全人关怀的事工正式在教会成立。

并不容易的服侍道路

事实上,早在团契成立之前,W姊妹与热心义工们的爱心探望服侍就已经相当活跃且成熟。而随着团契的正式成立,越来越多的没有信仰的重症患者亲属也慕名而来,期盼在这里得着协助。与此同时,更多的义工也参与了进来。

“但服侍重症病人以及临终病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些年,我们这里来服侍的人多,走的人也多。”交流过程中,同在团契中服侍多年的F姊妹对笔者补充了重症临终服侍事工不得不所面对的事实。而在她看来,在这高义工流失率的背后,并非所谓“三分钟热度”的爱心,而是人在病魔面前显现出的渺小与无力。

F姊妹介绍说,由于团契的核心义工团队最早就是主要由癌症患者及康复者们组成,因此在早期的关怀侍奉中,义工们可以用自己切身的经历,带着同理与共鸣去走进那些有着相似经历患者的内心,为他们带去医治与鼓励。但随着团契涌入越来越多病症类型的重症患者,她们不得不承认,自己始终是有限的人。

“尤其是在面对许多超出常人认知的罕见病患者时,我们真的没有什么能做的。”接触过不少因罕见重症而饱受折磨的病人,许多义工与F姊妹一样,内心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这不怪大家软弱,长期做重症病人的服侍,没几个人的内心能够承受得了。”

因此,共同祷告与商议后,团契最终还是选择了将侍奉的领域进行更加细分与集中,着重关注癌症患者的重症及临终关怀。

“我们始终都期待更多身处艰难中的患者肢体得着我们的帮助,但我们更希望我们的做工是真正有果效的,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都没能照顾好。这不是我们想做的事情,也不是神所喜悦的。”F姊妹说。

“用生命影响生命”

由于起初是自发组建的互助关怀团契,因此相当长一段时间,义工们服侍更多展现出一种各凭恩赐、各凭感动的状态。尽管其中不乏许多动人的见证,但对于W姊妹以及牧者们而言,总是“差些什么”。

“要说爱心,我们义工们的爱心与负担都很大,只要是患者们有关怀或照料的需要,我们的姊妹们不管白天还是半夜都愿意放下自己的一切去医院服侍。”W姊妹说,“但越做越发现,重症关怀光靠做日常的护理服侍是不够的,它应该是一种身心灵的全人关怀。”

她回忆起自己与义工们前去看望一位年仅二十多岁但已是癌症晚期的小姑娘的经历。在看到如此可爱的花季女孩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的样子,许多姊妹义工当场情绪崩溃,掩面流泪跑出了病房,服侍也无奈中断。

“借着这些经历,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关怀重症患者,光靠人的感情是很难真正做到底的。作为有限的人,我们实在是承受不了那么大的痛苦,我们只有让自己变得更加专业,并完全依靠着上帝的力量,从灵里给他们真正的生命关怀。而这才是真正的‘用生命影响生命’。”

于是,在教会牧者的大力支持与引荐下,义工们开始接触学习国内外临终关怀系统课程。在学习中,大家也逐渐掌握了通过何种形式介入重症者的心灵、到临终时自我生命价值认知的重塑与关系重建等许多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专业照护理念及方式。不仅如此,在教会内部,牧者们还针对一线义工,进行了为期数年的,以属灵原则为基础的生命关怀侍奉伦理课程。

“我们之前做服侍,总是一门心思想给患者和他们的家属安慰,所以总是劝勉,还自以为能够给他们带去安慰。但是牧师批评我们,比起滔滔不绝的说教,先做好一个聆听者是更为重要的。”F姊妹说,“借着聆听,你才能够了解到患者内心的真实世界,体察到他们灵里真正的需求,进而给他们的生命带去真正的医治和安慰。”

几年前,团契送走了一位身患绝症的年轻人,在其生命最后40天的历程中,轮流照护服侍的义工与牧者们都耐心倾听着孩子的每一个想法与心愿,并用不间断的祷告始终陪伴着她,为满足她的心愿。而在她离去之后,义工们不仅协助了追思事宜的操办,还对其亲属进行了长达数个月的跟进关怀。

“我们就是希望借着服侍,让重症肢体以及他们的家人都能真切感受到,生命里流淌的爱是真实的,也是信实的,他们从来都不孤独,因为有众多天使一样的肢体与他们同在。而这份爱,也是可以继续流淌到更多人的心里的。”W姊妹说。

正如她所言,不久之后,这位逝去年轻人的父亲走进了教会,成为了基督徒,也成为义工的一份子。

建立“边界感的爱”

除了将目光定睛于对重症患者的照顾护理,在多年服侍过程中,W姊妹也对于义工自身的生命关怀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我们对于病人都会生发许多怜悯的心,这是值得被赞美的,但是如果掌握不好边界和限度,这样的怜悯反而会变成我们生命里的重担。”

她表示,作为共同面对生命残酷争战的“同行人”,许多义工肢体在侍奉中会与病人建立起更加深厚的感情,进而产生更加强烈的关怀与负担,“甚至容易把对方的苦难背在自己肩上,总是想着怎么为他们治好病,怎么筹到钱治病……时间一长,自己的内心也崩溃了。”

而对于这一状况,W姊妹表示,对于义工自身而言,掌握侍奉的边界感是非常重要的。“当你离开病房,你就回到了你自己的生活。”她补充表示,这并不是一种不负责或冷漠,而是一种更具长远性的自我属灵保护的智慧。

“我们不是全能的神,我们没有办法替病人或者我们所爱的人达成一切愿望。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地上的时间尽我们自己所能去与他同在,让我们自己成为通往主耶稣的通道,陪伴他一同来到主的面前,在交托里找到生命真正的释放。”她解释道,“神对每个人都有祂的计划,不论我们看来如何,在祂眼里总是好的。”

生命的主权在神的手里

回顾团契初创至今十年以来的历程,两位义工陪伴过不计其数躺卧在病床上的生命,也送别过许多可爱的生命,但对如今的她们而言,这些不仅成为生命中的阴影,反而让她们对于生命的看法更加喜乐与释然。

“每位重症的肢体,我们都希望能有神迹发生在他身上,但是最后发现,虽然结果往往并不一定完全按着我们的设想,但我们都亲眼见证了神在每个生命中的奇妙慈爱作为轨迹。”W姊妹说。

她向笔者回忆,有许多因着长期遭受病痛折磨、一心求死的病人,在认识团契之后,逐渐在爱的陪伴里得着了生命的极大医治与翻转。有几位还在病房里接受了洗礼,甚至成为了重症病房里的福音信使,用自己喜乐的生命状态祝福并造就了更多处在苦痛艰难当中的病人。

在她看来,生命的视角非常奇妙,若是以人的眼光来看,重症患者就是处在没有盼望、充满痛苦的死亡道路上,但从主耶稣看待拉撒路的视角来看,这却是何等大的属天盼望。“不仅自己能够得着拯救,还能成为他人的祝福,这还有什么可惧怕忧虑的呢?”

对于未来的服侍,两位姊妹虽然自述没有什么“宏大计划”,但是她们对于自己的呼召却愈发坚定。“神给我们的使命就是陪他们走完生命的最后一公里,那我们就要带着不动摇的信心与盼望,把最后这一公里陪他走好,直到见到天上的父。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