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此际话生死——给濒死者的牧养关怀》是美国专业院牧人员协会的注册院牧、阿什兰公理会联合基督教会暂代牧者暨俄勒冈梅德福神意疗养院的善终院牧弗莱德·格雷牧师于2018年著成的临终牧养著作。在该书中,作者结合自己近三十年来亲身参与善终服务,与数千位临终者分享交通的经历以及对于基督信仰的省察默想,从临终关怀侍奉者的角度,就临终生命的意义、如何协助长者直面晚期存在困扰的途径,并帮助其在生命最后阶段重塑生命意义的几大核心议题进行了细致阐述,以帮助更多有负担投身临终关怀侍奉的同能够更好的促进与临终者的坦诚讨论,建立彼此造就的关系。
笔者计划结合书籍脉络,按照九大主题的系列文章向各位同工分享书籍精要内容与读后感,以期成为广大中国基层教会临终牧养事工的微薄协助。
为何意义对于临终者如此重要?
在第一章内容中,本书作者带领大家归纳总结了临终人士所面临的几大存在困扰,并从属灵的相对角度剖析了这些存在困扰对于生命末期的人们的积极意义。那么为什么“意义”尤其对于临终者而言如此重要?对于这一问题,作者在第二章内容中进行了延申解读。
在人生的后段以及末期,人的生命的有限性将不再只是停留在一种概念的状态,而是会以愈发迫切的现实展现出来,而这些现实带来的往往更多的就是情感上的直观痛苦。这些痛苦则与身体遭受的病理性痛苦一同构成了临终者所要面对的真实伤痛。
结合英文语境,作者将“痛苦”一词区分为肉体的“痛楚”(Pain)与心灵的“痛苦”(Suffering),而与之对应,“治疗”也被区分为了医治肉体的治愈(cure)以及医治(healing),而在这两组对照之中,他认为医治临终者的心灵痛苦要远比治愈其肉体的痛楚更具备全备与长远的果效。而医治心灵痛苦的关键,正是在于与临终者一起追寻和发掘生命、病痛与死亡背后的意义,而这一追寻的过程,也正是临终关怀之中的“灵性关怀”过程。
灵性与医治的关联
对于“灵性”,海内外长期以来都难以建立一个普世性的定义,在本书中,作者将灵性定义为是“人性的一个层面,关乎个人如何寻索和表达意义与目的,并其如何经历与当下、自我、他人、自然、重要对象或神圣的连结。”由此他提出,一个人的灵性状态实则揭示的是其与万事万物的关系,而生命的意义也同样是寓于关系之中。进而,对于临终者的灵性关怀,从某种层面而言,也正是需要在关系性视角下去进行分析与审视。
从基督教的视角来看,人作为上帝的受造,正是生活在与至高上帝以及各个受造的关系之中,而“爱”则成为了关系之中的核心精髓,也成为了生命意义的本质。回顾圣经能够看到,神向着人的医治从来都离不开人与神、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建,这也就构成了圣经式的灵性关怀与医治。这在主耶稣医治麻风病人的事例上足以显明的淋漓尽致:
一世纪的巴勒斯坦社会,身患麻风病等传染性皮肤病的患者被祭司以及大众视为“不洁净者”,被迫住在社区的边缘,他们在身受疾病折磨的同时,也活在孤独与排斥之中,无法像常人一样担任正常的社会角色。但在马太福音8章的记载中,主耶稣不仅医治了麻风病人的肉体痛苦,还吩咐其在痊愈后“去把身体给祭司查看”。而这也正是为这些麻风病人提供了一条重返社区生活,重拾不同关系,重担社会角色的道路。
可见,主耶稣对于人的医治就不单单是肉体的医治,也更是关系层面的医治,而这也就是重赋生命意义的医治。
是什么让生命有意义?
结合上述圣经事例可以窥见,我们可以从三个途径来发现人生意义,即角色(我们在社会或家庭中所担当的职分);关系(与他人的相逢与共同经历);自由意志(在事件面前我们的自由选择)。
但在此基础之上,哪些因素又使得人的生命更富意义?神学家与哲学家们普遍发现——当一个人能够选择不去追寻个人自身的幸福,反而为了他人谋幸福时,生命就会显得更加富有意义——而这也正是主耶稣对于我们的教导完全吻合:“你要尽心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
回到临终者群体,我们可以看到,当临终者为他人做事的能力逐渐丧失时,其对于人生意义的认知与感受也会面临逐步的解离,这也将连同身体与思维的自主自由的丧失共同为临终者带去更为沉重且残忍的痛苦。也正是因此,更新临终者的角色、恢复临终者的关系,这也成为临终关怀侍奉者需要关注的核心议题。
但另一方面,重塑人生意义往往需要有充足的时间、清晰的思路以及面对的勇气,因此,不论是对于临终者本人还是临终服侍者而言,这样的事工越早开展,医治的果效越明显,若是当临终者已经处于身体状况走向终末时再去开展,恐怕就已经为时已晚了。
个人心得:
在阅读第二章内容时,笔者感触最深的就是“关系”对于生命关怀与医治的重要性。从受造降生到回归主怀,我们一生都活在关系之中,不论是水平层面与其他受造的关系,还是垂直层面与上帝的关系,我们都在关系中接受磨砺,也在关系之中领受滋养,在这关系的波折寻求中,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厚重。其中,神与人之间的爱的关系构成了我们生命意义的底色。
在笔者的祖辈离世后不久的某日,我们全家人围坐一起回顾了陪伴老人生命最后时光的点滴往事,其中我们都不约而同的提起了家庭灵修对于老人最终内心带去的慰藉,而这正是在关系的恢复与和好中带来的真实医治。
在我们这个并非完美的家庭之中,由于每位家庭成员各自的属灵及性格弱点,也使得家庭内部的和谐关系成为老人在病榻之上的长久心结,加之自己身体每况愈下,自己也愈发难以在祷告之中交托,属灵重担变得愈发沉重。在半年前,我们全家在圣灵感动与催促下开始建立了每周一次的家庭祷告,而这原本仅仅只是为了老人身体治愈的简陋祭坛,却让包括老人在内的全体家庭成员经历了关系性的全备和好与医治,也成为了患难之中进一步凝结家庭的力量纽带。
家庭祷告之初,我们之中许多人对此意兴阑珊,只是将灵修视作走过场,只想草草结束,但随着话语逐步进入我们的内心,我们每个人都渐渐在话语之中得着了训诲劝勉与医治,开始彼此在祷告中分享恩典亮光并认罪悔改,甚至常有共同感动流泪之时。而老人尽管当时已经因精力缺乏无力全程参与,但始终旁听并默默祷告的他也从中得着了属天的治愈,有时在他状态稍好之时,还会与我们一起分享自己在祷告之中得着的恩典。一段时间后,我们都感觉到了老人状态逐渐从忧愁变得喜乐释放,他也在分享中自述,这正是“在祷告里学会交托和确信”后得到的平安与盼望。
尽管老人如今已经安息乐园,但每每再度想起他在关系恢复中得着的喜乐面容,内心总是会涌现出融融暖意。诚然我们无法亲身承受他人的苦痛,但是因着彼此相爱的关系,我们能够从至高之处与身旁得着更加丰盛的疗愈与医治,而这份对爱的感知与领受,也是我们生命的一大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