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的帐篷与天上的元首——对教皇方济各离世的浅思

作者: 郑微末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5-08 15:47:54
分享与播放

最近,罗马圣伯多禄宝座上的那位牧者,教皇(教宗)方济各,蒙召离世。这对于基督在地上那庞大而有时显得支离破碎的身体,意味着什么?

每一个生命的离世,都让我们这些仍带着肉身的人,得以透过死亡——这人类共同的终局和奥秘——这面古老的镜子,来反观我们在信心旅途中的位置,以及我们对那看不见的教会元首的理解。

死亡,它以同样的冷峻与公平,拜访茅舍,也叩响世俗宫殿的大门。当它降临在一个被亿万生灵视为地上最高牧者的人身上时,其涟漪便扩散开来,触及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边界,一个组织的架构,而是无数信徒心灵深处关于权柄、关于教会、关于永恒救赎的理解。这仿佛是地上某个至关重要的地标塌陷了,逼迫着人们不得不重新抬头,去寻找那真正恒久不变的星辰。

对于天主教会的儿女们来说,教皇的离世是极其深刻而感性的事件。他不仅是梵蒂冈城国的元首,更是他们信仰体系中,那从加利利渔夫“西满”(即西门彼得,提到天主教中的人物,采用他们的译名,以示尊重,下同)绵延而来的“圣仆”职位的现任承载者。他们相信,是主耶稣亲自将“天国钥匙”交给了“伯多禄”(即彼得),并应许将教会建造在那“磐石”上。因此,教皇的离世,在他们看来,不仅仅是某位重要人物的去世,而是基督在地上那可见的、最高牧养职分在这一刻的空缺。这带来一种难以言喻的失落感,如同一个大家庭失去了他们敬爱的父亲和指引者。

依据古老的传统和法典,这会立即启动一系列郑重而肃穆的程序。全球范围的哀悼是自然的,因为那是一种属灵亲情的表达。但更具神学深度的,是他们对亡者灵魂的关怀。天主教会深信“诸圣相通功”——地上旅途中的信徒、在炼狱中洁净的灵魂、以及在天上已得荣光的圣徒,构成了一个在基督里的奥秘身体,彼此之间可以藉由爱德和祈祷互助。他们相信,即使是教皇这样身负重任的圣仆,在面对全然圣洁的上帝时,也可能需要经历一番最后的净化——这便是他们所理解的炼狱。

因此,随之而来的“九日追思礼仪”(Novendiales),每日举行的追思弥撒,便是这种信仰的活生生体现。一般而言,他们并非如很多基督教牧者所宣扬、信徒所认为他们的(人的功劳可以赚取救恩),他们也相信救恩唯独来自基督耶稣的恩典。然而,他们同时相信,藉由教会的祈祷,特别是弥撒圣祭——那重演基督献祭奥秘的至圣行动——地上的活人可以为仍在炼狱中受苦的灵魂献上帮助,加速他们进入完全的光明与平安。

这在他们看来,是基督之爱在教会身体内的奇妙运作,是地上儿女对已故父亲最深切的属灵孝敬。这或许是其他基督教传统难以完全领会的。但我们若试图理解他们的心灵,便会看到这其中蕴含着对死亡后灵魂状态的深切关注,以及对基督身体内联结的独特感知。

当我们的目光转向教堂街对面的另一扇门,那涂着更简朴色彩的门——新教改革宗的教会时,会听到另一番论调,带着十六世纪那场伟大而痛苦变革的回声。

改革宗的信徒们对教宗职分持有根本性的保留。他们会温和且坚定地指出,圣经所启示的“磐石”,是指伯多禄所宣认的信心——“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儿子”——而非伯多禄这个个体本身,更不是他职位的继承序列。他们强调,藉着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牺牲,帷幕已经裂开,每个信徒都可以凭着信心“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宝座前”(参来4:16)。他们所信奉的核心之一便是“信徒皆祭司”。彼得自己也写道:“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上帝的子民。”(参彼前2:9)

如果所有信徒都是祭司,如果每个人都能直接来到上帝面前,那么,一个声称拥有独特“中介”地位和地上至高权柄的教宗,在改革宗看来就显得多余了,甚至可能遮蔽了基督作为“上帝和人中间唯一的中保”(参提前2:5)的荣耀。因此,教宗的离世,对他们而言,更多的是一个特定教会组织的领导人更迭,而非普世教会“圣仆”的安息。

这或许会促使人们再次反思教会的治理模式,但我们的焦点应该重新回到圣经的权威,以及教会真正、唯一的元首——那复活、升天的基督身上。

至于为亡者祈祷,改革宗信徒通常不予采纳。圣经明确教导:“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参来9:27)信徒的灵魂在离世的那一刻,就立即进入了与主同在的安息,如保罗所渴慕的那样,“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参腓1:23)。

死亡并非进入一个等待净化的中间站,而是旅程的终点站——在那里,信徒的灵魂要等待身体的复活,然后与主永远同在。因此,为已故信徒祈祷,在他们看来,既无圣经依据,也无实际意义,因为灵魂的最终归宿已由其在世时的信心所决定。

这并非缺乏对逝者的爱,而是基于他们对救赎和死后状态的神学理解。

我们将目光再转向那古老而充满神秘色彩的东正教。他们是罗马教会的“老兄弟”,曾在同一个屋檐下共享了千年的时光,直到那主后1054年的痛苦分裂。他们对罗马主教的看法,既不同于天主教徒的完全接受,也不同于新教徒的根本否定。

东正教会承认罗马主教在早期教会中享有“首席尊荣”(Primacy of Honour)。他们尊重罗马教会的使徒传承,以及它在古代五大牧首区中的重要地位。在他们看来,罗马主教曾是众主教中的“第一位”,但这种“第一位”是荣誉上的,而非权柄上的“至高无上”。他们坚决拒绝梵蒂冈第一届大公会议所宣称的“教宗无误论”,认为教会的最高权威体现在大公会议上,是所有在圣灵带领下的主教团的集体判断,而非某一位主教的个人独断。

当罗马教皇离世时,东正教会的领袖,比如君士坦丁堡的普世牧首,会依照古老的兄弟教会礼仪,发送慰问函,表达哀悼。但这是一种基于历史联结和属灵礼节的姿态,不意味他们承认教宗对普世教会拥有至高权柄。他们当然不会参与天主教会选举新教宗的枢机闭门会议,因为那属于罗马自身的事务。回应,只是一种带着历史厚重感的尊重与距离。

在对待死亡和来世上,东正教同样有其独特的传统。他们没有明确的炼狱教义,但他们也为亡者祈祷。追思礼仪,比如拜占庭礼的“帕尼基达”(Panikhida),充满了对上帝怜悯的恳求,以及对已故灵魂能在“光明之地”“安息之处”得享平安的期盼。

这更多是向上帝呈献祈祷,求主赦免亡者的过犯,并将他们安置在圣徒的光明团契中,而非为了缩短炼狱中的痛苦。礼仪语言充满了对死亡的忧伤和对复活的盼望,强调的是上帝那能够驱散一切黑暗的圣光。

教皇的离世,或许会为东西方教会之间提供一次礼仪性互动的机会,即便是佛教大国泰国,也下半旗致哀。但深层神学分歧依然横亘在那里,这是古老的裂痕。

将目光从这些具体的教会传统上移开,看向整个基督教界——那由无数宗派、团体、独立教会构成的广阔图景。

方济各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和影响力的教宗。他来自社会“边缘”群体,一生关注边缘和底层人物,同情、关爱穷人,倡导环保,尽力尝试以更具包容性的姿态面对现代世界的挑战。他的一些言行,如与东正教领袖的会面、对新教团体的开放姿态,让许多渴望基督身体合一的信徒看到了曙光。一些新教自由派甚而对他的一些社会和牧养立场表示赞赏。

正如硬币有两面,他的一些举措也触动了天主教会内部的神经,尤其是那些坚守传统的信徒,他们认为教宗正在偏离正统,向世俗妥协。这种内部的张力——保守与革新,传统与适应——将在下一任教宗的选举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枢机们在闭门会议中,不仅仅是选举一个人,更是选择一条路线:在快速变化的现代世界(人工智能的伦理、性别议题的冲击、司铎独身制的讨论等等)中,究竟是要固守传统堡垒,还是搭建对话的桥梁?

这场内部的路线辩论,其结果将直接影响天主教会与其他基督教分支的关系:一个更开放的教宗,可能会促进对话与理解;一个更保守的教宗,则可能让合一的步伐放缓,甚至出现倒退。

基督徒共同的呼唤,是那在基督里的合一,那超越一切地上壁垒的真正团契。

最后,让我们勇敢地触碰那个虽然敏感、但在某些信徒群体中确实存在的视角——教宗职分在末世论中的可能象征意义。一些持有特定末世观(特别是某些前千禧年论)的信徒,会参考《帖撒罗尼迦后书》等经文,将“那悖逆者”或敌基督的某些特征与教宗制度联系起来。

这种解释在宗教改革时期曾被广泛使用,但在今日的普世教会中,主流神学大都认为这种解释是牵强附会的,是对圣经预言的过度字面化或错误应用,容易导致不健康的论断和分裂。笔者在此提及,仅仅是承认它的存在,并非认可或不认可其神学立场。

教宗的离世,以一种最直接、最不容置疑的方式,提醒着我们一个属灵的根本真理:教会真正的、永恒的元首,是复活升天、坐在父神右边的主耶稣基督。

圣经清晰地宣告:“神又将万有服在祂的脚下,使祂为教会作万有之首。”(参弗1:22)教皇(教宗)是基督在地上一个特定部分的牧者,是属血肉、会朽坏的人。所有地上的教会领袖,无论其职分多么重要,他们都是暂时的管理者,是基督的仆人,而非教会生命和权柄的最终源泉。他们的智慧、能力、影响力,都会随着他们尘世生命的终结而消散或改变。

教会领袖的离世,如同任何信徒的离世一样,都在悄然诉说着人类生命的有限性,以及所有地上建制的短暂性。逼迫我们去问自己:我们的信心最终是建立在哪个基础之上?是建立在某个伟大的人物,某个完美的系统,某个强大的组织之上,还是建立在那位永不改变、直到地极都与教会同在的基督耶稣身上?

那真正的家乡,是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经营所建造的”(参来11:10),那座由羔羊作其光、作其殿的城。

正如奥古斯丁在他不朽的著作《上帝之城》中所描绘的,地上的教会始终是“客旅的城”,是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现实,充满了人性,也承载着神圣。

我们当谨记:真正的盼望,不在于哪个地上的人坐在哪个宝座上,不在于教会的结构是否完美无缺,而在于那位为我们死而复活、如今活在天上、并将要再来建立祂完全国度的耶稣基督。那时,一切地上的藩篱都将消弭,一切不完全的都将过去,唯有羔羊作王,直到永远。这才是我们最根本的安慰,也是我们最永恒的盼望。

愿主怜悯祂的教会,阿门!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浙江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