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懂欧洲修道院

作者: 鼓浪隐士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5-06 13:47:20
分享与播放

修道院是欧洲地区独特的一道风景线,其承载了其文明发展,那么欧洲修道院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修道制度的起源,可追溯到三世纪中后期的埃及旷野,安东尼、帕科米乌等人为了摆脱世俗的噪杂,一心敬拜上主,于是在埃及旷野进行了修道生活,基督教会的修道制度就此出现。

君士坦丁大帝之后,虽然基督教会得以在罗马帝国境内自由传播,可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果。某些人为了满足世俗的欲望,将教会作为其牟利的工具,因而纷纷涌入教会。其结果必然是,教会日益世俗化,失去了神圣性、超越性。

一些信仰虔诚的修道士就离开了教会,在沙漠、山洞等地苦修。他们经常禁食,每日灵修、默想,维持极低的生活水准,希望以苦修来克制肉体的欲望。他们的行为被视为“不流血的殉道”,或者叫做绿色殉道。

西欧的修道主义,则是与圣本笃相关的。529年,他来到亚平宁半岛的卡西诺山,在山上建立了修道院。圣本笃制定了《本笃会规》,强调修道士团体自给自足,共度团体献身生活。会规比较严格、但反对极端的苦修,从而在西方教会有着深远影响,因而圣本笃被称为“西方修道主义之父”。

在罗马帝国后期,由于蛮族的入侵,文化遭到巨大破坏。而修道院的修士就担负起文明传承的责任。他们四处收藏书籍,将其抄写下来。从而在一定程度让希腊、罗马文明的遗产得以延续,成为黑暗时代的一抹亮光。

十世纪时,法国的克吕尼修道院成为西欧信仰复兴运动的中心,她们严格遵循本笃会规,致力于恢复和维护修道院的信仰纯洁性和纪律性。由于其热忱的信仰感染了其他修道院,在12世纪时,其模式遍布欧洲。在欧洲带来信仰复兴的同时,也促进了中世纪文化、艺术的发展。而格列高利七世等著名教宗,也是在克吕尼运动中诞生的。 

13世纪,托钵修会的出现,也给西欧的修道制度带来了巨大影响。虽然修士们仍然坚守会规,但以圣多明我、圣方济各等为首的修道士开始走出修道院的高墙,深入到民间传播福音、传授知识、关爱穷人、抵制异端。 当时欧洲有四大修会,分别是奥古斯丁会、方济各会、多明我会以及加尔默罗会。他们除了促进福音传播,更在教育、神学、艺术等等领域做出巨大贡献。

修道主义在给欧洲带来信仰与文明发展的同时,也留下了不少精美的修道院。像法国的圣米歇尔山、德国的赖兴瑙岛修道院、意大利的圣本笃修道院等等,都是著名的文化遗产。因此修道院不仅是欧洲大陆一道神圣、美丽的风景,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延伸阅读:《世界文化遗产:欧洲修道院》

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欧洲修道院建筑的发展与变迁。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80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欧洲修道院。第三部分为欧洲修道院,它们没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绝大部分都是所在国的重点文物,有的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文物。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