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圣经看职场:提问的艺术

作者: 昆塔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4-08 14:54:45
分享与播放

提出正确的问题,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前提。如果提出的问题是错误的,解决问题的方向也会出现谬误,导致核心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项目也就无法继续向前推进。在此,以圣经中的一些对话为例,说明正确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一、提问时,抱持开放的态度,不引入非此即彼的选项

当约书亚要带领以色列百姓攻打耶利哥城的时候,遇到一个手持军刀的人。约书亚就问他:“你是帮助我们呢?是帮助我们敌人呢?”(书5:13)在约书亚看来,当以色列与耶利哥对阵之时,这个手持军刀的人要么是以色列的敌对者,要么是帮助者,似乎没有第三种可能,这就是非此即彼的提问。这个问题体现出约书亚认知的有限性,他想不到还有其他可能。这时,手持军刀的人回答说“不是的”,他直接否定了约书亚提出的这两种可能性,然后说,“我来是要作耶和华军队的元帅”。约书亚听后立即反应过来,俯伏在地下拜,说:“我主有什么话吩咐仆人?”(参书5:14)

约书亚此时才明白,这人既不是以色列人的敌人,也不是以色列人的帮手,而是以色列人的主。自此,在约书亚的观念中,战争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这场战争的主角,不是以色列也不是耶利哥,而是耶和华。耶和华要在耶利哥成就祂的旨意,以色列应该把自己视为执行神旨意的配角。在这场战争中,最重要的不是以色列的胜利,而是神旨意的成就。

由上可知,自身认知的局限性会将问题引入歧途,以至于当事人一直在自己的世界里打转,如同井底之蛙,看不到更广阔的天地。方向错了,做得再多也是徒劳无功,甚至于做得越多、错得越离谱。如圣经所言,“凡愚昧人,他的劳碌使自己困乏,因为连进城的路,他也不知道”(传10:15)。带有非此即彼选项的提问,就是要强制别人做出选择,不仅会冒犯别人,也会显示出自己的狭隘。例如,当员工早上迟到时,领导质问:“昨天晚上打游戏到几点啊?”这种带着偏见的问题,只会令人生厌。

要想避免自身认知的局限性所带来的误导,可以尝试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不给问题设限,有助于获得全面客观的信息。对约书亚而言,与其把自己的猜测加入问题中,不如问“你是谁”、“你为何手持军刀在这里”,以显示出开放的态度。

二、提问时,谨记事先于人,不掺杂个人情绪和喜好

圣经中最典型的情绪化提问,就是以色列人出埃及后在西奈旷野的埋怨。当以色列人听说迦南人很高大、难以战胜的时候,就埋怨神说:“耶和华为什么把我们领到那地,使我们倒在刀下呢?”(参民14:3)这种抱怨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且会无限放大问题的难度,削弱团队士气和力量。对于以色列人的埋怨,神将其视为满怀恶意的试探。

面对以色列人的怨言,神说,“我必要照你们达到我耳中的话待你们,你们的尸首必倒在这旷野”。以色列人抛出的怨言,如同回旋镖一样飞了回来,重重地打在自己身上,最终受亏损的还是以色列人。神的判罚告诉我们,发出负面信息的人,最终会被自己的恶言所淹没。圣经说,人要吃自结的果子,充满自设的计谋(参箴1:31)。这或许是圣经一再强调要谨慎口舌的原因。

抱怨的人往往将自己的感受和喜好放在第一位,不愿意花功夫去解决问题。在职场,应牢记“事先于人”的原则,事情比自己的感受更重要,切忌被情绪冲昏头脑。公司付代价招人来,不是为了让人来抱怨公司有多差的,而是为了让人来解决问题、把事做成的。使徒保罗在捆锁之中,听闻基督的福音得以广传,于是说“基督被传开了,为此我就欢喜,并且还要欢喜”(参腓1:18)。保罗不顾自身安危,以福音广传为自己最大的喜乐,这就是“事先于人”的榜样。

三、提问时,放下自己的观点,不预设立场

在问题中加入自己固有的立场,会把解决问题的可能性限制在自身认知的范围内。

在《士师记》里,有个利未人带着他的妾赶路,途中经过便雅悯支派的基比亚。当他们在那里过夜时,城中的匪徒突袭,夺走了利未人的妾,将其强奸至死。此事一经传开,以色列全民激愤。于是,以色列聚集四十万精兵,围困基比亚,并差使者向便雅悯支派提出要求:交出匪徒,治死他们。便雅悯支派不从。于是,以色列人前往伯特利求问神说:“我们中间谁当首先上去与便雅悯人争战呢?”神就照着他们的求问回答说:“犹大当先上去。”(参士 20:18)次日,战争打响,连战三场。前两场仗,以色列人都败了,第三场才赢了便雅悯。

以色列人认为,他们代表正义,并且人多势众,攻打基比亚是正确而且可以得胜的,无需再与神讨论。此战必打,正义必胜,否则天理难容。打仗之前,求问神的时候,以色列人直接问“谁当首先上去”。这就是一种带有“预设立场”的提问:无需再问是否要打,只需直接问如何打。以色列人已经预设了立场,替神做出了发动战争的决定。

结果却连败两场,损失惨重。“谁当首先上去”这样的问题,凸显出以色列人当时最在意的不是这场战争是否符合神的心意、也不是这场战争是否会导致便雅悯灭族,而是他们中间谁应该当老大。这样一群自以为是、争名夺利、头脑发热、互相不服的人去打仗,只败了两场,已是万幸。

他们没有想过,神是否希望他们去攻打基比亚。其实,便雅悯也是以色列的支派,这种支派间的内战,本就不合神的心意。在神看来,既然你们已经决定要去打自己的兄弟便雅悯,为什么还要来问神呢?最重要的决策已经被你们做了,神又算什么呢?神顶多是你们争名夺利的工具罢了。以色列人的求问,表面上虔诚,实际上很自私。以色列人在便雅悯人面前两次战败,也在暗示神并不喜悦这场战争。神在通过这两场败仗反问以色列人:难道你们就没有错吗?难道你们就没有需要悔改的地方吗?

以色列人对这三场战争的回应,也说明了这场战争的荒谬。当以色列人战败时,他们向神哭号。最后打胜仗了,以色列人依然痛哭说:“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啊,为何以色列中有这样缺了一支派的事呢?”(士21:3)冲动之下的争斗,带来的只是无尽的烦恼。没有神的引领,战与不战都是错误。换言之,这场战争没有赢家。内战之后,全民蒙羞。这场战争也没有绝对正义的一方,便雅悯人护短,以色列人自以为义。打起仗来,互有输赢,相当于双方各挨了五十大板,也算是神的公义了。

四、提问时,释放积极乐观的信号,避免消极的态度

在职场上,需要尽量避免从消极角度提问题。例如,“今年如何防止销售额下滑”可以改为积极的提问“今年如何才能实现销售额的显著提升”。

有一次,耶稣和他的门徒遇见一个生来瞎眼的人,门徒问耶稣:“拉比,这人生来是瞎眼的,是谁犯了罪?是这人呢?是他父母呢?”(约9:2)这就是消极的提问。耶稣回答说:“也不是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显出神的作为来。”(约9:3)耶稣回答的意思是:与其消极地纠结问题根源,不如积极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与其消极地审判人的罪,不如积极寻求神能力和荣耀的彰显;与其消极地深陷负面情绪中,不如积极发掘神的爱和美意。当你积极面对人的过错时,不是审判,而是怜悯和帮助,你就活出了天父的宽容与完全。

保持积极的心态,需要心胸宽广。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这方面,大卫王是榜样。大卫王手下就有一些缺点和优点都很突出的人。例如,跟随大卫王的亚比筛,是个性情残暴以至于嗜杀的人。当便雅悯人士每咒骂大卫王的时候,亚比筛怒气全发,叫嚣着要割下士每这只死狗的头,但被大卫阻止。然而,亚比筛也有优点。当大卫要去最危险的地方时,问道:“谁同我下到扫罗营里去?”此时,亚比筛主动请缨说:“我同你下去。”(撒上26:6)这彰显出他胜过元帅约押的勇气。像亚比筛这样优缺点都很明显的人,如同浑身蛮力的野马,难以驯服,很容易成为团队中的刺头。要想驾驭这样的人,既要有宽广的心胸(能容得下)、又要有足够的智慧(能用得好),还要有强硬的手腕(能镇得住),这些都彰显出大卫卓越的领导力。

在职场中,保持积极乐观非常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缺点,需要从积极的角度看待每位团队成员。俗语道:“团队眼里出西施。”意思是在健康高效的团队中,成员彼此欣赏、看到对方独特的价值与潜力。保罗也说:“要存心谦卑,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参腓2:3)。如果总是嫌弃别人的缺点,就无法与别人形成合力,团队也很难实现1+1>2的协作效果。如果每位团队成员都能充分发挥特长,就可以弥补个人的短板。与此同时,也能带动有缺点的成员以别人的长处为榜样,积极改变自己,补足自身短板,形成良性循环。

当摩押王巴勒想要咒诅以色列的时候,神却借着先知巴兰的口说:“他未见雅各中有罪孽,也未见以色列中有奸恶。耶和华-他的 神和他同在;有欢呼王的声音在他们中间。”(民23:21)在神眼里,以色列是神独一的娇儿,完美而没有瑕疵,这就是神在外邦人面前的宣告。其实,以色列人也有很多问题,但神已经用羔羊的血遮盖了以色列人的罪,称他们为义人,并且完全接纳了以色列人,这就是救赎之恩。

五、提问时,聚焦主要问题,防止既要这、又要那的贪婪

如何才能睡得晚,而又可以早起精神好呢?如何才能实现跨越式创新,而又可以保证中途不出错呢?如何才能大幅缩减人力资源成本,而又可以广纳英才呢?这些自相矛盾的诉求,往往令人哭笑不得。

防止既要又要,就是要聚焦在最重要的目标上。耶稣说:“一个人不能侍奉两个主;不是恶这个、爱那个,就是重这个、轻那个。你们不能又侍奉 神,又侍奉玛门。”(太6:24)这句经文强调了聚焦的重要性,有舍才有得。作为基督徒,必须经过耶稣的修剪,去掉多余的枝叶,才能结出更多的果子(参约15:2)。在职场上,不必想着在一个项目中解决产品的所有问题,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结果很可能是两头空。

防止既要又要,就是要平衡地看待付出与收获,不能奢望得到与付出不成比例的成果。想早起就得早睡,想创新就不能怕试错。使徒约翰说,要想在耶稣的国度中有份,就得先在耶稣的患难和忍耐中有份(参启1:9),强调了付出的重要性,有付出才能有回报。回报率异常高的交易,往往暗藏致命的陷阱。

防止既要又要,就是不苛求完美方案,只追求最佳方案。当保罗纠结于自身弱点的时候,神对保罗说:“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参林后12:9)这里强调了不要苛求完美,人在不完美之中,才能明白神的重要性。人类作为被造物,本就是一种需要神来成全的存在。在职场上,无需追求完美方案,只需要找到最佳方案。职场上的二八原则,就是要用80%的精力,着力解决所有问题中最重要的那20%的问题。想着用100%的精力,解决100%的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解决关键问题之后,其他次要问题也会随之化解;不解决好关键问题,就会摁下葫芦起了瓢,之后也会有更多的问题从关键问题衍生出来。

六、提问时,深挖问题根源,避免浮于表面

大卫王的元帅约押是个大能的将军,无数城池被他攻破。有一次,约押奉命攻打一座名叫亚比拉的城池。约押兵临城下,城内人心惶惶,大家都知道约押的恐怖。此时,城中有一个聪明妇人出来与约押谈判。妇人说:“我们这个城池本就忠于以色列,你为什么还要攻打我们呢?”约押说:“因为在你们城中,有一个叫示巴的匪徒,他背叛大卫。只要你们把这个人交出来,我们便离城而去。”于是,妇人去劝说城中的人满足约押的要求。结果,约押拿到了示巴的首级,停止攻城,收兵回耶路撒冷,向大卫王复命去了。(参撒下20:15-22)

表面上看,约押兵至,城中的人只能拼死抵抗,但问题根源却在于约押要肃清背叛大卫王的人。在城池被围之时,聪明妇人通过与约押对话,明确了约押的需求,抓住了问题的根源。最终,聪明妇人用一个人的首级,换得了整座城的平安。如果亚比拉城的人仅看表面问题,全力抵抗约押的进攻,他们所要面对的将是一场血雨腥风的战争。

七、总结

在职场上,面对问题时,首先要谨记事先于人的原则,不按照个人的情绪和喜好来看待问题。在与人讨论问题时,放下自己固有的思维、秉持开放的态度,集思广益,不预设立场和选项,才能全面客观地看清问题。在尝试解决问题时,积极、乐观的心态尤为重要,可以为团队提供正能量。抓住核心问题、深挖问题根源,从而拨开重重迷雾、找准症结所在,高效解决问题。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四川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