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席圣诞节的致贺信和题词

作者: 毋忠毅
来源:福音时报
2022-12-15 09:44:48
分享与播放

看到这个题目有人会问:毛主席是无神论者,怎么会为圣诞节发致贺信和题词?回答是有,这可是有历史记载的史实为证。

在《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大事记·1944年”中记载了这样一件历史:7月22日,美军观察组(又称迪克西使团,团长为驻华美军司令部上校包瑞德)第一批成员抵达延安。美军观察组在延期间,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多次同观察组成员谈话,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坚持敌后抗战的情况,表示共产党欢迎美国记者或外交人员到根据地进行考察;欢迎美国给予援助,但以不损害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为条件。美军观察组部分人员还到晋绥、晋察冀等抗日民主根据地考察。

这就是中国现代史上的美国来华与中共接触的美军观察组(U.S. Army Observer Group)也称“迪克西使团”。迪克西使团到达延安5个月后,恰逢这批美国人在延安的第一个圣诞节。使团举行了圣诞晚宴(平安夜)庆祝活动,邀请包括毛泽东主席在内的多位中共高层领导人出席,并在席间向他们赠送圣诞礼物。这在当时陕北解放区物资尚处紧缺状态的时候,美国迪克西使团的晚宴和礼物,显然让毛泽东感到十分高兴,于是也就有了如下的一封他亲笔撰写的致谢函。

“戴斯汉姆少校:

昨天恭逢圣诞佳节,叨承盛情招待,并蒙厚赐,已深感谢!今日又接来示,以珍物见赠,感念更深。谨此奉复。敬祝

健康!

毛泽东上 一九四四年

十二月二十五日”(见图一)

这封短信是毛泽东写给戴克斯海默少校的(Major W.A. Dexheimer在毛泽东主席书信中译为戴斯汉姆,下同)。这封短信,包括标点符号仅仅70个字,但是言简意赅、字字珠玑,平静里透着高昂,如此大气、如此得体,真是难得一见,也刷新、颠覆了包括我们和那些对“洋教”持贬损态度人的认识和态度。信的内容是感谢他们的盛情款待和圣诞礼物。这里,老人家开创了“三个第一”:第一位中共最高领导人亲笔向一位美军少校致信言谢圣诞节招待和圣诞礼物;第一位中共最高领导人为圣诞节致信表示祝贺;第一位中共最高领导人给一位基督徒写信。此信于2015年出现在位于纽约市曼哈顿约克大道的“苏富比拍卖行”。要理解这封信,就要说说这位戴克斯海默少校当时所参加的迪克西使团。

 “迪克西”的英文是The Dixie Mission,原意是指美国内战时期南方诸州的统称,有叛逆者的意思。美国人喜欢给他们的行动计划取代号。在他们看来美国的此次行动意图对蒋的支持也稍有那么点叛逆意味,所以就有意把行动的代号称作“迪克西”。这个观察组的使命是从各个方面考察“共产党军队的力量、组成、分布、装备、训练以及作战能力”,并据此判断如果美国支持中国共产党是否能够获得相应利益。

而在中国共产党看来,这是一次对外关系的全新开始,毛泽东主席非常重视迪克西使团的到访,他把这视为扩大同美国方面交往联络的重要机会。在使团到访当日,毛主席亲自调整了《解放日报》的报道标题,在篇名中加上了“我们的战友”字样(见图)。老人家强调,迪克西使团的到来,是抗战开始后最为令人兴奋的事情,使团人数也不断变化,最多时有45人。在他看来,这是个获得军事和政治支持的机会,这种支持不仅用来抗击日寇,更可以在与国民党的较量中发挥积极作用。于是,美国和中国共产党之间开始了近3年的接触。迪克西使团与中共高层建立了比较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是过去从未有过的。美国高层通过迪克西使团详细了解到了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及其军事力量。迪克西使团做为美国政府与中共的第一次正式接触,并没有取得什么彪炳史册的成果,但是它确确实实铺下了中美沟通桥梁的第一块砖,在中美历史中都将有它应有的地位。

老人家所写的信不长,可以说是短信,但是这短短的信中包含了很多的含义。可以说字字千金,千金也难得到!从信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主席对于基督教的信仰和圣诞节并不排斥和反对,称之为“圣诞佳节”,如同我们中国人称春节为佳节相似。从而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信息:

第一,从信的落款日期是1944年12月25日,那么“昨天时逢圣诞佳节”,实际是在平安夜毛泽东主席和中共领导人参加了美国使团的欢庆活动,受到了“盛情招待”,并得到了圣诞节的礼物“并蒙厚赐”、“叨承盛情”,这个也符合我们在平安夜赠送礼物的惯例。

第二,这还不算,第二天,即1944年12月25日,也就是毛泽东写信的圣诞节当日,老人家又收到了“珍物见赠”,就是再次收到圣诞礼物。

“珍物”有两点意思: 1、指珍美的食物。2、珍贵的物品。在中国古代珍物视为吉兆。到底是美军使团在平安夜如何招待老人家、厚赠了什么礼物,以及第二天圣诞节又赠送了什么“珍物”无法考证。但是有一点肯定,就是说毛主席既参加了平安夜的庆祝活动,又收下了第二天圣诞节的礼物,这个礼物也应该是比较珍贵的。他没有以高高在上的领导人姿态,像那些极端的人标榜自己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偏见、傲慢的极力反对圣诞节,反对“洋节”,也没有拒绝收下圣诞节的礼物,并表示“已深感谢”、“感念更深”。从中可以看到老人家的喜悦心情,温文尔雅、虚怀若谷的博大胸怀。

第三,老人家对圣诞节是尊重的,信中用了“恭逢圣诞佳节”,请注意:是“恭逢”!什么是恭逢?这是在中国传统书信中的一句敬语、敬辞,对这些词语,有许多现代人写信的时候不知道,也不会使用的。恭:恭敬;逢:遇到,这其中的含义不言自明。“叨承”,是忝受(tiǎn,有愧于的意思,常用作谦辞)、承受的意思;再一个,老人家在书信的末尾用了“谨此奉复”,“谨此”,是“恭敬的以这些”,意思是以此;谨,慎重的意思,是比较严肃的书面语言,以表示郑重和恭敬。“奉复”是敬复,答复的意思;最后是一个“上”字,这也是中国传统书信中常见的敬语、敬辞,意思是上呈、上报、进献等,当然这是老人家的谦虚,不过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对圣诞节的尊重,实际也是在客观上对基督教信仰的尊重,是吧?

第四,从书信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主席虽然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但是他也不愧是礼仪外交高手,收放自如。

戴克斯海默是史迪威将军“中、缅、印战区”司令部秘书。1944年7月22日,他随美军延安观察团到延安访问,对八路军进行全方面的考察。

考察期间,戴克斯海默深深被毛泽东等人的人格魅力所征服,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对于戴克斯海默少校,笔者孤陋寡闻,手头没有更多的资料,只知道这些。但是我知道有一本书由吕彤邻主编的(系开国上将吕正操将军之女、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习教授,多年从事中美关系及抗战史研究),叫作《中美关系的转折》,文中曾经提到过,也就是说毛泽东主席不只是给他写过一封信,还曾经在1944年12月23日平安夜前夕写过一封《致戴克斯海默(W.A.Dexheimer)少校电报·转交致赫尔利信件》。赫尔利可是当时美国赫赫有名的美国政治家,外交家,1944年任驻中国大使。该信是英文(由于原件照片不清晰,但是毛泽东的签字还是可以看清的),末尾有老人家的亲笔签名,内容翻译成中文是这样的:

亲爱的戴斯汉姆少校:

感谢你的亲切问候!我向你保证,我和你的朋友们,也祝你和你们观察组的成员节日快乐。 

如果可能的话,我请你把下面的信息转达给赫尔利将军和魏德迈将军: 

亲爱的赫尔利将军, 

我代表朱德将军、周恩来将军、董必武和本人,借此机会,祝愿你和所有的美国朋友们圣诞愉悦、新年快乐! 

毛泽东”

其实呢,与此同时还有一份毛泽东主席委托戴克斯海默转给魏德迈的电报。阿尔伯特·科蒂·魏德迈(Albert Coady Wedemeyer)美国退役陆军上将,二战中盟军中国战区第二任参谋长,他在1947年第二次中国之行而写出的报告,揭露了国民政府的种种弊端,正确判断出两年之内中共军队将取得最终的胜利。给魏德迈的电报亦是英文,末尾毛泽东亲笔签字,英译中如下:

亲爱的魏德迈将军, 

在圣诞节和新年来临之际,我们谨此向你和麦克卢尔将军表示诚挚的问候!同时向包瑞德和所有我们有幸相会的美国朋友们致以同样的祝福! 

朱德、周恩来敬上 

毛泽东  1944年12月24日

上述电文在网上可以查阅到。毛泽东主席请戴克斯海默转交给赫尔利、魏德迈电报,足见他对其态度,在共同工作中,“迪克西使团”与中共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氛围,使团成员与部分中共成员也建立了私人友谊,那么我们看到在1944年平安夜、圣诞节老人家连续几封表示问候、祝福的信函、电报就不奇怪了。

通过以上历史文物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主席把平安夜、圣诞庆祝活动的美国东道主当作朋友,他用一种恭敬和正式的语气,感谢戴斯汉姆的热情好客和赠送的诸多礼物。美军观察团成员中许多人是“中国通”,比如能说中文的、从小在中国长大的、驻华使馆三秘谢伟思(John Stewart Service)和二秘戴维斯(John Paton Davies),但1944年在延安的平安夜晚会主持人戴克斯海默不会汉语,毛泽东主席还特意为他的感谢信附上英文打印副本。

我们再来回顾这封信的具体来历:1944年的平安夜,美军迪克西使团在延安举行了一场平安夜宴会,并邀请毛泽东、朱德、康克清(朱德夫人)、周恩来、邓颖超(周恩来夫人)、彭德怀、浦安修(彭德怀夫人)、林彪、刘伯承、陈毅、聂荣臻、叶剑英、萧劲光等中共领导人和军队领导人参加。

平安夜的晚宴由戴克斯海默少校主持。
当天晚上,宾主尽欢,戴克斯海默还送上了精心准备的圣诞礼物。

第二天圣诞节戴克斯海默收到了毛泽东亲笔写给他的以上的圣诞贺信。

这里我们应该注意到一个细节:按理说当时中国人的书写习惯是从右向左、自上而下。毛泽东主席也是这样。老人家为了照顾戴克斯海默的阅读习惯,故意采取了自左向右横向书写的方式,也就是我们现代人的书写习惯,这在当时也是不多见的,充分显示了老人家细心体贴,关怀备至,情深义重。

毛泽东主席和当晚所有参加美军使团平安夜晚会的中共官员都礼貌地祝愿“所有的美国朋友们圣诞愉悦,新年快乐。”不仅如此,给这些美国使团基督徒写圣诞贺信的中共高级官员还有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人(网站上的原文照片不清晰,但是签名还是清晰可见,可查阅),这也是空前绝后的。

无独有偶,2021年的圣诞节前夕,笔者收到了一位基督徒书法家发给我的又一封毛泽东主席的对于圣诞节的题词:“逢圣诞佳节,敬祝健康!毛泽东上 十二月廿五日”。(见图)这个题词没有署明是哪一年,只有日期,但是从书法艺术上来看、风格上来看、内容上来看、日期来看,其独特的书法体系,奔放,纵横驰骋,笔墨潇洒淋漓的书法形式跃然而现,应该和前一封书信是同期的,也应该是题给美国迪克西使团中某一位基督徒友人,即迪克西使团当中的一位美军观察员的。短短九个字的题词,言简意赅、纲举目张,再次提到“圣诞佳节”,并在节日表示用了敬辞“敬祝”,即“敬祝健康”,足见其问候之情溢于言表、跃然于纸上,彰显中国文明之邦领袖的高屋建瓴。老人家的书法,无论是书信,还是题字,都堪称典范,而这一题词,可以说是少见的典范之作,堪称绝唱,让人叹服。我们今天能够辗转看到这个题词也是非常珍贵的了,可以说是毛主席题词当中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书法艺术,是对于基督教信仰的“绝版”佳作和祝福,潇洒、遒劲的笔锋,彰显大党领袖的风范,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毛主席亲笔题词祝圣诞佳节快乐,这都是毫无疑问是不可多得的、这才是真正的“珍物”。

不仅如此,我们从老人家的著作当中,也可以看出他对上帝是抱着承认态度的,尽管他是一位伟大的唯物主义者。1958年4月15日,毛泽东主席在《介绍一个合作社》中说:“过去的剥削阶级完全陷落在劳动群众的汪洋大海中,他们不想变也得变。至死不变、愿意带着花岗岩脑袋去见上帝的人,肯定有的,那也无关大局。”我们不来讨论老人家这句话的政治意义和当时的历史背景,但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老人家承认,人最后要见上帝的,只不过有的人是带着“花岗岩脑袋见上帝”,比喻头脑顽固而僵化。花岗岩是多么坚硬啊。此后,“带着花岗岩脑袋见上帝”就成了在我们中国形容一些顽冥不化、死不悔改人的一句名人名言。这也是老人家闳言崇议的伟大之处。

不仅如此,中国共产党和我们国家,对于合法的宗教信仰从来没有“土”、“洋”之分,也从来没有排斥过非本土的宗教信仰,相反提出了宗教信仰中国化,是采取保护的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在第二章第三十六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这也充分证明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党和国家对待宗教信仰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一项长期政策。毛泽东主席则是这方面最好的明证和典范。早在1952年11月22日,毛泽东主席在接见西藏致敬团代表时重申:“共产党对宗教采取保护政策,信教的和不信教的,信这种教的或信别种教的,一律加以保护,尊重其宗教信仰,今天对宗教采取保护政策,将来也仍然采取保护政策”。(《中国经济网》“接见西藏致敬团代表的谈话要点”)

老弟兄在圣诞节前夕把毛泽东主席关于圣诞节的书信、题词呈现出来,主要是透过这些使我们感受到伟人、党和政府对我们基督教的关怀,以增强我们的基督教中国化和信仰的自信心,使我们看到上帝的荣耀。尽管有人对此讳莫如深,但是历史是不容抹杀的,历史是现在与过去及未来的对话,“只要我们都尊重历史,就一定能够得到真理。”(廖沫沙)

亲爱的弟兄姊妹,一年一度的圣诞佳节就要到了,在此提前恭祝各位圣诞节快乐!愿赐平安的主,随时随事亲自给我们平安,愿主常与我们众人同在!

(本文作者为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