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主内许多人对基督教青年会已经陌生了,因为青年会只是在少数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地尚存,而且不再专注福传事工了。
基督教青年会(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简称Y.M.C.A),1844年6月6日由英国商人乔治威廉创立于英国伦敦,希望通过坚定信仰和推动社会服务活动来改善青年人精神生活和社会文化环境,现已蓬勃发展于世界各地,在约110个国家有青年会组织,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是全球性基督教青年社会服务团体,距今已具有170 多年的历史。
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全称为“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由美国传入。1885年在福州的英华书院和北通州的潞河书院成立了学校青年会。1900年起,天津、上海、香港等地相继成立了城市青年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实行独立自主,经济上完全自养。目前,上海、北京、天津、武汉、南京、广州、杭州、成都、香港、台湾等地都有青年会组织。全国总会为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设在上海。其努力目标是发扬基督精神,团结青年同志,养成完美人格,建设完美社会。不但注意个人的灵德,而且还看重体、智、群三方面的提练。中国基督教青年会作为以基督教为根基的社会团体,在中国这个自古以来就敬重老成和经验的国家里,创造了一个以青年为主题的运动。在国家和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为青年人在努力完善自身的同时积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提供了广泛的成长和发展的空间。
笔者曾有幸拜访过在武汉的基督教青年会,原由美国人所创建。现在这里只是办公地点,并没有基督教活动。建筑物已成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辽宁的基督教青年会主要是以“奉天(沈阳)基督教青年会”为主要代表,也是当时全国基督教青年会的佼佼者。我们这里说的奉天基督教青年会实际主要是讲述沈阳基督教青年会(以下简称“奉会”)的简史,因为沈阳在历史上曾被称为奉天。著名的张作霖“奉军”、“奉系”就是由此而来。
一、奉天基督教青年会的成立和初期活动
沈阳的基督教青年会要比基督教传入辽宁晚许多。清朝宣统三年(1911年)奉会开始筹备,当时青年信徒王少源医生等人计划创办基督教青年会,民国元年(1912年,也有说1913年),丹麦青年会牧师华茂山(Johannes Rasmussen,也有称为华懋山的)与王少源等人租奉天城大南门里大墙根东胡同路北第三大门两进宅院十余间中国民居,作为最初会所临时办公地址。1914年3月,经过丹麦基督教差会与奉天基督教长老会双方协定,正式创立“奉天基督教青年会”,首位总干事华茂山。后因奉会在奉天城社会教育影响日益扩大,时为奉天省社会教育科科长的谢荫昌充分认识到奉会价值,因此于1914年向镇安上将军兼奉天巡按使张锡銮建议免费把景佑宫(位于沈阳故宫大清门东侧,文德坊内,也就是现在的太庙那个地方,宅地面积6340平方米。这里原是明代所建的一座道教观宇,内供天官、地官、水官,老百姓也叫做三官庙)拨为奉会新址用地,即现在的旧址所在。1919年,奉会花费6350墨西哥银元(M$)购置景佑宫东邻友德店旧房四十余间,面积达4645.152平方米。
奉会成立之初,由文会书院的谭牧师主持,盛京施医院毕业生宁武和医生王少源、文会书院毕业生萧树军(又称萧湘浦、萧宝莲)等三位同盟会员亦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奉会的经济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会员募捐和交纳会费;第二,上海全国青年协会补助;第三,美国、英国、丹麦三国青年会补助。这样就有了稳定的经费来源。
奉天基督教青年会成立后,为吸引青年人信仰基督教,迎合青年人的喜好,无论信教与否,都可自由参加,当时会员有四种:宗主会员(信主者)、会员、特约会员和名誉会员,这也体现了基督教的“神爱世人”的博爱精神。奉会开办业余学校、举办中外文报刊阅览、名人演讲、文娱等活动;并组织旅游参观,使会员之间建立起广泛而深厚的友谊,这在当时的奉天城,好像一阵新鲜的清风吹过来,吸引了不少青年人。业校的英文课程由青年会欧美干事亲自讲解,教得很有成绩,外籍干事共三人,苏格兰传道人邱树基(Steuwaid)、丹麦传道人华茂山和美国传道人普赖德(Platt),普赖德起初是代理总干事,后任总干事。奉会提倡“人格治国”,标榜“非以役人,乃役于人”以及“社交公开,男女平等”等思想解放色彩的口号,使当时一些急于摆脱封建束缚的青年,从青年会获得了新的兴趣和解脱。所以有许多青年学生和一些思想活跃的机关职员,差不多每天都去青年会,尤其是晚间,全楼灯火通明,人们出出进进,颇为闹热。
奉会以“红三角”为会徽,设有德育部、智育部、体育部和交谊部四个部门,德育部设有英文查经班、中文查经班、布道会。采用当时很先进的幻灯等各种形式传播基督教经典教育;智育部办理业余补习学校,如高考补习班,有英语、日语、物理、化学、数学、会计学和各种技术课程,任意选学,并举办科学演讲,开放中外文图书,报刊图片展览等,体育部设有健身厅,开展篮球、排、网球、体操及其他体育活动和文娱活动。奉天青年会出上述团体外还成立了文学研究会,并出版《奉天学生》杂志,宣传新思想,提倡新文化。
二、为奉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张学良、阎宝航
关于奉天基督教青年会,必须提到两位有贡献的历史人物:张学良、阎宝航。
我们先说说著名爱国将领、曾任青年会名义会长的张学良将军对奉天基督教青年会的贡献。
奉会的地址距离张学良的住宅“大帅府”不远,仅一街之隔(约150米)。曾担任奉天基督教青年会会长的王宗承,在张作霖主政时任奉军军医处长,少将军医官。他介绍张学良到奉天基督教青年会。亦有说是“1917年,周大文和杜泽先医师介绍张学良到青年基督会。”(周大文:《我所熟悉的张学良将军》)17岁的张学良在青年会不仅结识了普赖德、穆德、艾迪、余日章、张伯苓、程静一、晏阳初、顾子仁等中外人士,还结识了阎宝航、王卓然、高崇民、王化一、杜重远等进步青年。这些人对张学良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他一接触青年会,就被这里的活动所吸引,他经常参加这里举办的各种文艺、体育活动,他还学会了打乒乓球、羽毛球、网球、高尔夫,学会了跳舞、下棋、游泳,是英文夜校、德育、科学讲演的积极分子。张学良还常接于凤至到这里打网球,参加展览游艺活动。奉天放映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就是张学良带到青年会三楼放映的。同时张学良也接受了西方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思想。青年会成为他接触进步思想的起点,也成为他了解西方思想与文化的窗口。青年的张学良将军在奉会成立之际就担任了董事、名义会长,成为奉会的中坚分子,以他的身份和威信,也影响和拉来了许多东北名流入会,如郭松龄等奉系军政要员。张将军多次积极地参加过各种活动,比如参加青年汇举行的义卖,他手中拿着大把物品,逢人劝购,和女士、男士打招呼: “Miss”、“Miste”,义卖活动他卖的最多。(见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王益知:《张学良外纪》)张学良还把奉会空地平整作为球场,下午常来打网球,可以说这是他爱好运动的开端。
这个时期的奉会办得蒸蒸日上,上海总会的余日章、北京总干事陈敬一和天津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等相继来沈阳讲演,张学良每次都参加,还在大帅府里举行盛大的招待宴会。青年会名义会长张学良也时常到场助兴。据《盛京时报》(沈阳在历史上也称为盛京)1923年 6 月 22 日报道:“18 日晚 8 时,青年会特召集各职员、学生及来宾数百人开‘家庭大会’,先由张学良会长演说,娓娓动听,次演电影,至 10 时方始散会云。”由于社会上影响的扩大,会员发的很快。经过奉会全体同仁和张学良的鼎力相助,后来由基督教信义会丹麦差会、奉天长老会美国差会、英国差会出资兴建青年会大厦,民国14年(1925年),大厦落成。当时被称为青年大厦,位于沈河区大西门里。有独身宿舍、浴池、中西大餐厅、理发室、教室、图书馆、游戏室、大礼堂、讲演大厅等。后又陆续兴建了8栋房屋及地下灯光球场等活动场所,房产总面积4253平方米。张学良的积极支持参与和帮助,使得奉会发展很快。这也是日后为张学良接受洗礼成为基督徒,打下了一个基础。
奉会总干事、美国传道人普赖德“品质端方”,反对美国的种族歧视,与张学良将军关系密切,而且对他日后产生了影响。他每天教授张学良两小时英语,还涉及到国际情况、国际形势、西方各国风俗习惯等。即使他回到了美国,也与张学良有通信来往。
这里,除了张学良将军外,奉天基督教青年会还有一位重要人物值得大书特书:阎宝航。
阎宝航,辽宁省鞍山市海城人(1895年4月6日-1968年5月22日),字玉衡,被称为“中国战略情报专家”,“红色间谍”,也称为“中共谍王”,他的代号是带有基督教色彩的“保罗”,直接归中共中央周恩来、李克农领导。阎宝航利用在国民党上层的特殊身份,带领着一支精干的情报小组。在其将近5年的情报生涯里,侦获德国进攻苏联的准确日期、日本偷袭珍珠港和日本关东军在东北中苏边境详细部署,是其最为人称道的3件“杰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事业立下过不朽的功勋。他曾任东北行政委员会委员、辽北省人民政府(今吉林双辽)主席。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任外交部办公厅副主任、条约委员会主任委员。他还是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委。
笔者曾经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与阎宝航先生的长子、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阎明复先生、阎宝航先生的女儿、上海阎宝航社会公益基金会荣誉理事长、首席执行官阎明光女士在辽宁省海城市有过接触和交流,并为他们到辽宁海城之行拍过照片。透过他们对阎宝航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阎宝航先生是奉会第一任中国人的总干事,他的任职使奉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单纯的基督教传福音和学习娱乐等活动,使奉会转变为“红色基地”。(辽宁省沈阳市政协网)
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传入奉天城,奉天城报刊和教育界首先发挥作用,奉会也紧随其后,先后成立了万国拒毒会奉天分会和“星期三会”等社团,积极进行社会改造。
我们简要的说说“星期三会”。1922 年,阎宝航、郭纲、张韵泠、朱连生、高子升、吴竹村等人,自发组织了研究新文化、新思想的“星期三会”。该会没有正式的组织和章程。他们每星期三晚聚会,在一起阅读报纸杂志,评论时事政治,探讨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议论国家的命运和青年的出路等。“星期三会”为青年们讲演、座谈、讨论关于人生、前途、救国问题提供了一块自由的园地。后来成为中共地下党员的孙广英、高启福、张庆泰等都在讨论会上做过时事报告。本来青年会是主张不搞政治的,但“星期三会”在阎宝航等一批进步青年的带领下,逐渐带有政治色彩,同时也教育了一些不关心时事的青年。这是奉天基督教青年会中第一个影响深远的新文化团体。奉天基督教青年会由此开始在新文化运动传入奉天城中发挥重要作用。据此,苏子元曾有过如下回忆:“1922 年我到沈阳基督教青年会做文书工作,也就是基督教青年会的干事。1923 年有一个基督教青年会的干事叫郭纲,从广州开会回来,带回一包书,有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列宁传》、《社会主义史》等十几本小册子。” 奉会还有大量进步书籍和杂志供阅览,如《向导》、《中国青年》等,由此可见此时的奉会已经带有爱国、救国的根本变化了。
到 1924 年,在“星期三会”的基础上形成了以高子升、阎宝航、苏子元、吴竹村、郭纲、何松亭、巩天民等人参加的“社会主义研究小组”。
民国18年(1929年)夏,阎宝航、车向忱等人发起组织“辽宁国民常识促进会”,以他们为首的青年会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发行《常识半月刊》,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和罪行。
民国18年(1929年)秋,由阎宝航、杜重远(曾任辽宁商务总会会长)、高崇民(曾任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第四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等职)等人创立了辽宁国民外交协会,又称外交促进会,深刻的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种种欺骗行径和罪行。
再后来,奉会实际上成为东北青年反帝反封建的活动基地,被称为“沈阳的早期红色基地”。总干事阎宝航以奉天基督教青年会为掩护,办起“奉天暑期大学”。中共党员任国桢(北京大学毕业、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革命烈士,奉天党支部第一任书记、辽宁丹东人)、吴晓天(革命烈士、安徽省凤台县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全国学联代表身份参与奉会工作)等曾在此任教。参加暑期大学的不仅有学生,还有经常到青年会活动的小学教员和各界青年。阎宝航任校长,教员有5个人,分工是:任国桢讲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等课程,比较系统地介绍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吴晓天讲学生运动;陈日新讲社会主义史;安怀音讲新闻宣传;苏尚达讲费边合作社。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批爱国青年,秘密发展了一批党团员,成立了中共奉天支部和共青团支部,为中共在奉天建立党、团组织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重要准备。“九·一八”事变后,奉会不仅始终提倡用补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来抢救青年,更是发起了“抵制日货”的爱国运动,领导这些工作的,是阎宝航、车向忱(曾任嫩江人民政府副主席、辽宁省副省长,辽宁省政协副主席,政协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郝克荣、朱延生、苏子元等中国干事们。
阎宝航与张学良是亲密的挚友。他第一次见到阎宝航,是因为阎宝航感谢自己为学校捐赠的银钱,桀骜的少帅忍不住提笔,送了六个字给阎宝航——“德不孤,必有邻”。从此以后,二人交往愈发密切,尤其是在阎宝航成为奉天基督教青年会干事后。后来阎宝航被当局通缉,只能四处躲藏逃避追捕。就在这危急关头,张学良出钱出力送他赴英国留学,这才躲过了一劫。西安事变后,阎宝航曾冒险去探访张学良,并努力搭救张学良未果。直到后来阎宝航临死之前心心念念的,却始终是没有救出相知半生的张学良;而1991年张学良被特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托人带信到北京,想要见一见阎宝航的后人。这足以见证他两人关系的深厚。
阎宝航在“九一八”日寇占领奉天之后,联系好奉天迫击炮厂工程师、美国人麦尔斯驾驶汽车,离开奉天赴北平(北京),以后与高崇民一道组织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此后青年会工作几乎停止,只有业余补习学校有少数学生上课,华茂山维持会务工作。正是以阎宝航为首的奉会领导人的这些抗日活动,让奉会成为攻击目标,日本宪兵特务时常骚扰、恐吓青年会,使许多青年人不敢再来。
三、奉会在艰难中的存在与终止
“与党同行、抗日救亡”,这是中国基督教网站对于奉会的评价。日本侵略者侵占东北后,也不忘记利用宗教活动为他们服务。在东北,日寇对基督教,包括基督教青年会采取了一手打、一手拉的高压政策和阴谋手段,以成为他们的侵略工具。日寇对于奉会的“红颜色”和抗日救亡的爱国行动,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置于死地而后快。派其走狗山下永信等所谓的基督教传道人,打着基督教信仰的旗号,来奉天试图成立伪“满洲基督教联合会”,并在日后在奉会的地址成立了伪“满洲基督教青年会联合会”,以抵消、对抗奉会的影响,使奉会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由于日本侵略者的迫害,后来青年会除夜校和补习教育外,其他工作基本停止。东北沦陷14年,奉天基督教青年会会所年久失修,4楼又被火焚烧,奉会更是雪上加霜、步履艰难。
抗战胜利后,奉会会员们呼吁复会,邀请东北人史上达从贵阳青年会回奉天青年会任总干事。
1945年“八一五”日寇投降,沈阳光复后,青年会逐渐恢复活动;史上达先生领导复会工作。同期又开办了补习学校,其中英文5个班,数理6个班,各科又分为初中、高中,又增国文班,共编为12个班,平均每期学生都超过1000名。在1948年4月至9月,史上达先生号召沈阳市基督教各团体共20个单位,组成基督教社会服务联合委员会,为饥荒和战乱中的灾民在南窑坑、北陵、莲花寺等地设立粥厂,在铁西成立贫民诊疗所进行免费救济,每日救济人数及诊疗人数均在千人左右。1948年11月2日,沈阳(奉天)解放,基督教青年会举行欢迎大会,请原青年会首任总干事阎宝航(时任辽北省主席)、干事车向忱(时任辽宁省教育厅长)等在大会上讲话并进行了愉快的座谈。1949年1月,因经费困难,经过青年会全体理事会决定奉天基督教青年会,暂时停办,1950年6月名噪一时、朝气蓬勃、广传福音、爱国爱教的奉天基督教青年会历时37年风雨之后结束活动、终止。
解放后,奉天基督教青年会旧址曾一度为沈阳市第二看守所。公开揭露林彪、江青一伙篡党夺权的阴谋活动,被“四人帮”一伙定为“现行反革命”而杀害、后平反昭雪、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的张志新烈士就曾在这里被看押。由于这里是基督教教产,后落实政策归还。现为沈阳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沈阳市基督教协会所在地。1996年沈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公布为辽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看到的奉会旧址是在经过沈阳建筑大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做的修缮设计之后修复的。由于疫情等各种原因,现在这里基本是不对外开放的。
遥忆朝华青年会,爱国爱教诚可贵。
如今福音更复兴,继往开来承前辈。
转瞬109年过去了。奉天基督教青年会当年那些奋发有为的青年播火者已经归往天家,惟有那奉会的建筑物尚在,倔强着挺立着,默默无声的向人们讲述那段辉煌壮烈的历史,也为神作荣耀的见证。让我们不忘记历史,铭记那些为中国基督教曾经献身的先哲们,这一切也都是神的作为和恩典,我们仰望 神,不忘记 神的作为,将这天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对万民作见证。
(本文作者为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