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基督教信仰最重要的特质之一便是其现实主义。基督教不是只有伟大的哲学与道德,其更是一种现实主义。
比如,当我们翻开圣经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到《圣经》所记载的历史人物都十分真实。因为《圣经》不是政治的产物,不是某种意识形态的产物,而是上帝的圣言,没什么需要掩盖或伪饰的地方。
《圣经》所记载的古圣先贤基本上都是有缺点的,摩西曾经求死,曾动过血气;撒母耳有不敬虔的儿子;大卫居然夺人之妻,且借刀杀人等。
虽然耶稣基督是完美的,但除了基督之外,没有人能达到完美的地步。可见,基督教信仰并不是一种完美主义,而是现实主义。
当然,现实主义并不是妥协主义或折中主义,而是在实现的处境中信仰那位完美的基督,在仰望那位完美的基督的同时,仍然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并尽上自己的本分。
为什么会这样?并不是我们的信心太小或者在属灵的追求上不够努力,而是由于上帝的救赎是在历史之外完结的。在基督复临之前,我们总不得完美。接纳这个现实,能让自己活得更加踏实。
一、堕落的实况
“犯罪”与“堕落”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因为“堕落”是“伊甸园犯罪事件”的结果。“堕落”不仅仅是指“人身处于犯罪的景况”,更是指“人已被罪恶的权势所辖制”而不得自由,欲罢不能。
因着始祖的犯罪,一方面人已成为撒但的掳物,另一方面,始祖对上帝的叛逆已经导致了受造界的严重破损,非有基督的救赎而不得恢复。
笔者前段时间因着手指远端被夹而导致肌腱断裂,虽然经过保守治疗后有所恢复,但此时的手指已经变形,无法再回复到原先的样式了。
一个人身体的组织是如此,心灵的状况也是如此,甚至处于现实中的家庭、社会等组织莫不如此,都已经遭到了某种程度的损坏,难以回复到原来的样子了。
从心灵状况来说,我们的理性、情感、意志均已受到罪的污染而倾向以自我为中心,理性不再臣服于上帝的自我启示,内心便悄悄地生出了邪情私欲,而意志便萎缩及颓废了。
人只要一离开上帝,大脑就立刻思想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内心随即生出私欲及苦毒,意志则向着消极与毁灭不断滋生。人要靠着自己的努力去转变这些实况非常困难,就如箴言书的作者说,攻克己心的,强如取城。
从家庭等组织来说也是如此,结婚后妻子将要“恋慕”丈夫,而丈夫则将“管辖”妻子。婚姻使双方处于相互控制的恶性循环之中。怪不得有人说,再美满的婚姻都只不过是一地鸡毛。
只要我们真实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都会发出像保罗那样的叹息。而保罗的叹息不仅是“行出来由不得我”的苦衷,更是“服在虚空之下”的无奈,连有圣灵初结果子的圣徒也是心里叹息。
二、信心的回应
基督徒的信心生活乃是在这堕落世界里的信心生活。当一个人蒙恩得救之时,内心充满着为主而活的感动与热忱,然而这种热忱也有可能被这充满歪曲与邪恶的现实所击溃。
比如,当你充满热忱地想要在教会里大展手脚的时候,无情的现实却像一盆盆的冷水将你心中的爱火浇灭为止。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当你知道你的努力无法改变某件事情的结果时,你还会继续努力吗?
基督徒们必须要面对这一切的实现,将所遇到的难处、困境、无奈都带到主的面前,像诗人那样向主发出深切的呼吁。
信心的回应并不总是“欢欣雀跃”的,有时也可能充斥着“凄凉与悲哀”。而这种“凄凉与悲哀”不仅在诗篇中能找得到,更是在一些哀歌,如《耶利米哀歌》中尽显无疑。
另外,完美主义并非真的完美,因为人的完美主义犹如建造巴别塔的梦想,仍然充斥着人的骄傲及自我中心。
多少时候,我们期盼自己能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但我们所期盼的完美者,是我们自己定义的完美者;
多少时候,我们期盼自己能作成一个完美的事业或事工,同理,这种完美大多也是我们自己所定义的完美。于是,完美主义反而成了另一种偶像,是需要被打破的。
信心的回应并非表现在信主后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在道德上完美的人,而是表现在努力让自己在各样的境遇中仍然向主忠心,就如二十世纪伟大的神学家及殉道者朋霍费尔所作的那样。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浙江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