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回娘家,与父母团圆。因为平日回来不多,这次便趁着节日回家。一到家,明显感觉到街上的人变多了。不仅如此,就连拜偶像的人也格外多。
好长时间没有在家过节,面对街上如此浓厚的偶像氛围,一时还有些不适应。在我婆家那边,整个县主要信奉基督教,民间信仰几乎看不到,最多也就是烧烧纸钱。而在我娘家这里,竟有专门的一条街,专售祭拜偶像所用的各类物品。
去我大爷家送礼时,看到他家东边有一户人家,是专门卖祭月用的饼的。那里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许多人都在等候。听他们说,有人凌晨三四点就开始排队了。刚开始购买不限数量,后来规定一人最多买20块,再后来缩减到最多10块。正如我丈夫所说:“还从未如此真切地感受到这么长的拜偶像队伍”。是的,作为一名基督徒和传道人,当我看到这么多人为了祭拜偶像而如此努力时,心里的感受十分复杂。这也让我不禁思考:作为神的儿女,我们应当如何度过中秋佳节?又如何在信仰与传统文化之间找到平衡?
一、尊重但不随从:人人心中都有神,只是所认识的“神”各不相同
安瑟伦认为,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上帝,只不过每个人心中上帝的指代不同。对基督徒而言,耶和华是我们的神,耶稣基督是我们的救主,圣灵保惠师则引导我们走人生每一步。但对心中没有主的人来说,他们所敬拜的可能是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可能是被神化的历史人物,也可能是财富、地位或成就——这些被赋予超越性意义的存在,成了他们心灵的寄托。这种对“神”的普遍追寻,恰恰反映出人类被造时灵魂深处对永恒的渴望,只是世人常将这份渴望投注于受造之物,而非那位创造万物的独一真神。
我们尊重每个人内心这份寻求的本能,却不能随从他们将受造之物高举到与造物主同等的地位,因为唯有耶和华是自有永有、配得一切颂赞与敬拜的。对我们来说,他们所拜的是假神;但对他们而言,他们也相信自己所拜的是能带来平安、健康与顺利的神。我们虽不认同,也不盲从,却不应轻看或嘲讽,而应持守“尊重但不随从”的态度。
二、要对上帝存有感恩和敬畏
我丈夫说:“他们为什么要拜月亮呢?月亮能掌控一切吗?既然拜月亮,为什么不敬拜创造月亮的主呢?”是的,从基督教信仰来看,连月亮都是耶和华神所造的。这位创造天地万物的神,设定了月亮运行的规律,定立夜晚的时序,使月亮在夜空散发柔和光辉,见证祂的荣耀与权能。
我们所领受的一切恩典,无论是阳光雨露、四季轮转,还是生命中的平安、喜乐与祝福,都不是来自任何受造物,而是源自这位满有恩慈与怜悯的造物主。
因此,我们理当将心中的感恩与敬畏单单归给祂,在每一个时节——包括中秋这样的传统节日——保持清醒,持守信仰的核心,明白唯有祂配得我们全心的敬拜,因祂是我们生命真正的倚靠和力量的源头。我们享受中秋团聚的美好,这份喜乐的根基应建立在对上帝的感恩之上:感谢祂赐下家庭的温暖、生活的供应,以及佳节中彼此相爱的机会。让我们在世俗的节日氛围中,依然持守对上帝的专一敬拜,以感恩的心领受祂所预备的一切,不将荣耀归给任何受造之物,只将颂赞、荣耀与权能都归于那创造万有的独一真神。
三、不仅要与人团圆,更要与神和好
中秋节,我们关注的焦点不应仅限于家人的团圆,也应包括与上帝的团圆。这种与上帝的团圆,意味着我们在欢度佳节时,内心始终持守对祂的信靠与联结,藉着祷告向祂倾诉心中的感念,在安静中聆听祂的话语,让心灵在祂的同在里得着真正的安息与满足。当我们围坐分享月饼、畅谈家常时,不应忘记这一切的美好都源于祂的恩典,要在欢声笑语中持守对祂的敬拜,让每一个与家人相聚的时刻,都成为见证祂爱的机会,使我们在享受节日喜乐的同时,更深体会与神相交的甘甜,明白这份属灵的团圆才是生命中最根本、最持久的满足。
四、在文化与信仰之间寻求平衡
基督徒要过好中秋节,不应因它不是教会节日就一味排斥,这是不合适的;但也不能完全陷入世俗的庆祝方式而忽略信仰的本质。我们当以清醒的头脑分辨节日习俗中与信仰不符的元素,既不拒绝传统文化中美好的部分——如家人团聚的温馨、丰收时节的感恩——也要坚定持守信仰原则,不参与任何带有偶像崇拜性质的活动。
在与家人共度佳节时,我们可以主动分享信仰的见证,以感恩的心对待每一份祝福,将节日的欢乐建立在对上帝的信靠之上,让中秋节成为彰显信仰、荣耀神名的时刻,而不是迷失于世俗的喧嚣,忘记自己作为基督徒的身份与使命。
我们需要在文化与信仰之间找到平衡,既融入节日的氛围,享受亲情的温暖,又时刻谨记:一切美好皆来自上帝,始终将荣耀归给祂。让我们的庆祝既符合人间的礼仪,又不偏离属灵的道路,使中秋节成为一个兼具家庭温情与信仰深度的美好日子。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