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革命传统的城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地处滇黔桂三省交界处,是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2025年6月2日,我慕名来到这红色的城市。
通过在百色市图书馆、百色市档案馆查阅有关历史资料,对百色的基督教(包括天主教)的历史有了一个比较简单的脉络,现在与大家分享,不当之处还请指教。
基督教新教
基督教东来首从香港、澳门。而广西临近港澳,背靠大西南、面对东南亚,地理位置特殊,又是少数民族地区,人文经济滞后。从十九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后,德、美、英等西方基督教视广西是福音待开发的地方。
百色的基督教发源于宣道会。宣道会由加拿大裔美国牧师宣信博士(Dr. Albert B. Simpson)于1887年在纽约创立,初期名称为"福音宣道联盟"(The Christian Alliance)。1897年与另一组织合并后改称"基督教宣道会"。其核心教义强调"四重福音":基督是救主、成圣者、医治者、再临之王。
宣道会在华传教策略是边疆导向:专注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及未受基督教影响的区域,比如广西;综合事工:结合医疗、教育(创办学校、孤儿院)、文字出版(如《通问报》)与直接布道;本土化:较早培养华人传道,如早期华人牧师陈法言在广西的开拓。
据梁保罗牧师《基督教在广西》介绍:最先到百色传教的钟先生(Mr.Elmer Jones),是美籍华人基督徒,在百色任职三达石油公司。看见百色人未闻福音,他就带职侍奉开始传教,引人归主。
有小贩三叔在街边听钟先生传福音而信从归主。他原是个赌徒,信主后改营故衣业,闲时在摊位读圣经,并读给人听。另一位初信者卖豆腐的小贩,信主后热心作见证,向顾客介绍耶稣。他未信主前性情暴躁,常打骂家人,信主后变得温柔讲理。耶稣改变了他,他在家中办主日学班,引领不少儿童来听福音。另一位姓陈的客栈主人,在街边听钟先生讲道而信主后,在客栈和家中张贴福音挂图,对人常传讲耶稣,不以为耻,认为是至高的光荣。
钟先生回国之后,宣道会接过他的工作。约在1906年,许牧师夫妇(Rev.&Mrs.G.L.Hughes)从南宁乘民船来到百色。他无法在市区租到铺位,只租到农民泥砖屋,隔邻还是个猪栏。不久,有信徒捐献一间茅草屋,之后再在市内租到一所房子,情况大大改善,信众日渐加多。至终有信徒奉献一块土地在中华街,用以建造成能容100人聚会的教堂。
许牧师来时已有心脏病,但仍带病工作。他本应回国医病,奈何穑多工少,他不愿离开百色。医生警告他若不治疗只能再活二年,为主工他仍不肯离开百色。果然二年之后,他便息劳了。他临终时到香港对同工们说:“我留在百色并不后悔,这样我可以将最后两年的时间献给百色人。”许牧师死后,葬在香港跑马地。其人其事扣人心弦,让我们记住这位为福音舍命的传道人。
以后吴济华牧师夫妇(Rev. & Mrs. Gustave Woerner)于1914—1918年在百色服侍;霍济群牧师(Rev.Alvin W.Field) 1918—1919年在百色服侍,霍牧师在百色不足两年,后病逝于香港。
查阅《百色市志》,关于基督教的历史是这样记载的:
耶稣教(基督教)于民国2年(1913年)由教士曾香草来百色卖药时传入,后牧师李救甫(滕县人)、美国教会两教员吴济华夫妇也来传教,并在中山路租赁房屋作教堂布道所。他们走后,阮仲康(滕县人)传道时又在中华街买一间房作教堂。抗日战争初期,美国教士和一个牧师曾派华籍传教员下农村宣传,发展教徒。
解放后,教牧人员和信徒积极参加《三自革新宣言》的活动,签订爱国公约,实行“自治、自养、自传”。1955年后沈庆翔继续主持教。
督教徒恢复活动,在宣道会原址成立百色县督教会,有教徒12人,牧师1人,教会负责人1人。1986年,市财政拨800元维修教堂。除城内外,1983年泮水乡那眉村那眉屯一些群众自发聚会在黄生学家组织基督教活动。
1984、1985两年共发展教徒24人;到1985年底,那眉屯和城内参加基督教会达70人。
这是官方的史料介绍的。具体的我们再来回顾。19世纪中后期,随着《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西方传教士获准进入中国内地传教。广西因毗邻越南(法属印度支那),成为法国天主教传教士的重要活动区域;同时,美国新教差会也从广东向广西西部扩展。百色地处滇、黔、桂三省交界,多山地丘陵,以壮族、苗族、瑶族为主,历史上经济封闭,社会动荡。少数民族群体(如苗、瑶)因受土司和地主压迫,对基督教传播接受度较高。
美国浸信会的传入(20世纪初)和社会公益事业
1910年代,美国南方浸信会(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从广东肇庆向百色扩展,重点在汉族和壮族城镇传教。
1921年,在百色城区建立第一座基督教新教教堂(就是今百色基督教礼拜堂,现在右江区文明街131号),并开设医院著名的如德生医院(“德生”寓意“以德济世”)和学校,办学特点以初级教育为主,招收本地儿童(包括贫困家庭和教徒子女)。课程涵盖圣经、国文、算术等,中西结合,注重基督教宗教熏陶。1950年代后被政府接管,并入公立小学体系。
在苗族地区的传教与复兴
19世纪末,西方基督教差会(如英国圣公会(CMS)、美国浸信会)进入广西,以百色为据点向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传教。苗族聚居的百色山区(如隆林、西林、那坡等地)因贫困、缺医少药,成为传教士重点关注对象。
他们采用的传教模式主要是受柏格理模式的影响,受贵州石门坎苗族基督教社区(英国循道公会建立)的启发,美国传教士在隆林、西林的苗族村寨推广教育。在隆林、西林等苗族村寨,部分家庭因医疗救助或脱离传统社会压迫(如土司制度)而改信基督教。与此同时,教堂和简易礼拜点在苗族山区出现,如隆林德峨乡曾有教会活动。用拉丁字母拼写苗语,印制《苗文圣经》;建立教会学校,培养本土苗族传道人。至1949年,百色苗族基督徒达数千人。
基督教新教在传教过程中与苗族千百年来的风俗习惯和信仰,有冲突、也有融合。冲突主要是:比如基督教反对苗族传统祭祀(如祖先崇拜、自然神灵信仰),引发部分族群抵制;融合:在传教过程中注意本土化和“妥协”,部分教会允许苗族信徒在婚礼、葬礼中保留非基督教信仰的宗教性习俗如本民族的服饰、歌舞等。
基督教新教在百色的特点
基督教新教在广西百色的传播与发展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基层社区建设,信徒以汉族和苗族为主,仪式相对简化。现存教堂多分布于城区和隆林县(如德峨镇苗族教堂)。
2.多民族信众共存。百色是壮族、汉族、苗族、瑶族等多民族聚居区,我走在百色的大街小巷,随时随地可以看到身着民族服饰的少数民族弟兄姊妹。通过了解知道,基督教新教信徒以壮族为主,其次为汉族和少量苗族、瑶族。
3.百色地处滇黔桂交界,历史上是基督教从广西向内陆(贵州、云南)扩展的过渡地带,但受山地阻隔,影响力弱于贵州威宁(石门坎)等地。
4.教会是同情革命的。20世纪初,传教士与地方精英关系复杂。例如,百色起义(1929年)期间,部分教会人士因同情革命而提供隐蔽支持,但整体保持中立。据说德生医院等教会医院曾救治过红军伤员,
5.经济援助和医疗等慈善事业方面:教会发放粮食、衣物等物资,缓解贫困,增强信仰吸引力;百色最早的西医机构之一,提供低价或免费诊疗,救治疟疾、天花等地方病,并引入疫苗接种;传教士定期深入苗族、壮族山区,为缺医少药的村民提供基础医疗服务;抗战时期(1937—1945年),教会医院曾收容难民和伤员,提供药物和食物援助。1940年代广西饥荒期间,部分教会发放救济粮,缓解饥荒(如隆林、西林地区)。
1949年后的调整与现状
以下是参考《基督教相爱广西》和《百色市志》的历史:1950–1980年,外国传教士撤离,教会转为本土化管理。部分教堂被关闭或改为他用(如百色天主堂曾作为仓库)。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会受冲击而停止工作19年,直到1985年才恢复。同年,因城建需要,中华街教堂被拆,互换安置到文明街134号民房给教会,房子很小,只占地65.2平方米,建筑面积102平方米。复堂以来教会渐有发展,覃彩梅同工从田阳到百色协助沈庆翔牧师工作,常为教堂很小而向神祷告,不久隔邻房子学要出卖,要价十一万元,实难筹措这笔扩堂的款。覃彩梅牧师(2000年在河池坡粉堂按立)讲见证说:“记得我在百色侍奉时常为扩大教堂祷告。一次祷告会上我为要买隔邻房子缺钱流泪向神呼求。时适有香港浸信会陈平明传道在座,会后她找到沈庆翔牧师和我,问及买扩堂需多少钱?我们如实告她需要十一万元人民币,她一口答应帮助我们。神听人的呼求,我们做不到的事,他差别人来成全我们,事情就那么样的成了。”
百色堂经改建后扩大了两倍,后又按立了李天恩同工为长老。不久,又有梁雅各牧师自柳州堂调来,加强了百色堂的圣工。
1980年代,百色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堂逐步重新开放,信徒活动合法化,其中隆林苗族教会成为云南、贵州、广西交界地区的信仰中心。
当前状况(摘自《百色市志》):天主教:主要集中在凌云、乐业、百色城区,信徒约1.5万人(2020年统计)。基督新教:隆林、西林苗族地区信徒较多,城区教堂以汉族为主。
历史意义与研究价值
1.民族与宗教融合
百色基督教发展体现了西方传教士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适应(如苗文圣经、壮语布道、尊重部分习俗等)。
2.建筑与文献遗产。凌云天主堂、百色基督教礼拜堂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附:解放前基督教的三个教会
宣道会:这是广西基督教新教最大的一个差会。民国2年(1913年)成立,地点在左府街114号(今中华街),开始由美国人翟甫民来开办药房并传道,逐步吸收教徒,最初有25人,1948年达150多人。英国的钟约翰、美国吴济华和美籍牧师钟意美(ELnenToies)来色传道。1924年,英国费贻福来百色传教。抗日战争期间柳州、南宁沦陷后,教会医院的教职人员相继前来百色传教。日本投降后,南宁宣道会派“上海伯特利神学院”毕业的郭鸣真来百色传道。宣道会历任传道牧师共12人,1947年到1954年由沈庆翔(玉林人)、董荣和、颜菊芬负责,过后不久停止活动。
安息日会:民国35年成立,地址在和平街,由南宁小乐园教陡陈恕负责,经常过礼拜六。“文革”开始后停止活动至今。
圣公会:1933年成立,由英国人来开办,教多时25人。1950年解散。
这里我们必须要依据史志简要地介绍当时发生在百色的教案,即乐里教案,因为这是当时一件影响较大的事件。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抗法部队留下修筑炮台。炮台建成,清政府除收编一部分天地会旧部为地方军外,遣散其他抗法将士,不加安置,任其散于黔滇桂边地,形成“游勇”。
“游勇”中有一个叫做游维翰的这部分有千余人,取道上思、宁明、龙州、归顺、富宁、田东、百色、凌云游动,他们到哪里吃哪里。游约翰部到了乐里,按照天地会组织结盟拜台,收纳乐里四乡农民及流落的贩夫走卒,扩大队伍,并与驻乐里的绿营兵暗中联络(有的是天地会旧部),由游部暗中护送鸦片烟帮,收取护送费来维持生活。
游维翰在乐里渐得民心后,天地会会员及街坊父老向他诉说法国教士强买田产,勒收谷租以及引诱无知妇女入教,借教淫乱情况,游维翰在援越抗法期间曾目睹法军的暴行以及法国天主教教士参与侵略战争的行为, 非常愤怒, 声言“只要见到法国教士几大都要杀掉”。
光绪二十三年二月二十日(1897年3月22日),法国教士邓玉函从百色到达乐里教堂住宿, 同来的是教堂派到百色接邓玉函的当地教士韦亚生、卢传散两人。这两人奉命催收田租作返回的费用,并逼迫佃户做轿夫、挑夫运送邓玉函上路。乐里天地会人将情况报给驻在河口、平王屯的游维约翰。游维翰知道邓玉函从百色归来,会带有医药用品和钱财,决定亲身带兵到教堂教训法国教士。
光绪二月二十九日(1897年3月31日)夜,游约翰亲率兵勇,从河口出发,计划在黎明前把事情弄妥,即迅速撤离乐里。游部一行10多人化装成为挑夫急行军,到乐里街上已午夜,他们潜入教堂,佯为挑夫,叫醒邓。邓嘱明日再来, 游部则说要把行李、座轿结扎清楚以待天明好赶路。教士要驱散游部,引起争吵。邓在寝室鸣枪制止, 打伤了游部人员。游维翰命令兵勇还击,邓玉函以及随来的中国籍教士两人皆中弹身亡,游部迅速撤离。
光绪三月二十日(1897年4月1日),广西天主教区请法国领事馆向清政府提出缉凶、赔偿的要求。
清政府不敢怠慢, 电饬广西巡抚史念祖办此事。史念祖派督办苏元春、统领马盛治、分统黄方高、参将陈世华、守备陆荣廷等率领边防军、熙字营兵勇,连同泗城知府王方田、凌云知县陈凤楼到潞城(今属广西百色市田林县潞城乡,1856年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潞城一带爆发壮族农民起义,反抗清廷压迫。9世纪末,法国天主教曾试图传入潞城,但因壮族传统信仰强势,信徒极少)、乐里一带进剿游维翰。游维翰在百票(屯名)与官兵作战,负伤后逃到东兰, 复回到恩阳(今田阳县)扶平村,在黄之清家投宿。因右肋右脚有枪伤,形迹可疑,被团练捆拿,先解龙州验明正身,复解潞城审讯。这年8月18日,游维翰被押至乐里杀害。
乐里教案结束后, 乐里群众对法国传教士行径恨之入骨,对清政府屈辱求和甚为愤慨。鉴于民情激愤,法国天主教不敢在乐里立足,悄悄把教堂拍卖撤离。
乐里教案虽然是中国近代诸多教案中不大的教案,也是广西近代史上较小的民教冲突,但揭示了基督教在边疆民族地区传教过程中的社会矛盾和张力。
以上就是笔者通过查阅历史资料,简要地介绍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的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的历史梗概。
参考文献:
1.《广西通志·宗教志》
2.《百色市志》
3.《基督教在广西的传播与影响》
4.《基督教在广西》
5.《凌云县志》
6.《德宝县志》
(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于广西百色;照片由作者在百色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