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化的实质: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作者: 洪道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6-15 16:18:11
分享与播放

一、以共同点来切入

这里所谓的“共同点的切入”并不是完全同化的意思,因为倘若基督教变得与中国文化完全相一致,又怎能为中国文化带来更新呢?之所以强调从共同点切入,是因为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之间的融合有许多重大的困难。其一,是来自政治层面的难处。由于基督教带有“洋相”,使得中国民众一开始就对它有一种抵触的心理;其二,是来自意识形态上的难处。西方文化侧重的是逻辑与抽象思维,而中国文化所侧重的是直觉与形象思维,这种注重玄学的西方基督教传统很难为中国人所接受。由于以上难处,基督教若要与中国文化融合,并对其更新有所贡献,就必须先寻求与中国文化的相同或相似之处,以此产生认同和共鸣,建立起互信的沟通平台。赵氏认为在这方面,佛教的经历显然有值得借鉴之处。佛教之所以能成功地与中国文化融通,并不是因其完全与中国文化相一致,事实上二者是两种完全相反的形态,因儒家主张入世,而佛教则主张出世。但佛教借着与道教中的共同点,趁国家动荡之际“畅然进行”,于是“人们觉得它的教义接近老庄,所以言辩所资,往往藉以剖析空有”。基督教若要与中国文化融通,也必须先建立与中国文化的接触点,具体来说即是让基督教建立与科学以及儒家文化传承间的关联,甚至以后者的角度来诠释前者,以便让基督教能为中国人所理解与接受。

二、以相异处来补充

当然,仅仅让中国人理解基督教,并不致对它产生抵触的情绪,只是融通的第一步。因为如果二者仅仅只是平等、平行的关联,那么中国人就不会对基督教产生真正的渴求。换言之,基督教必须能以其独特的资源补足中国文化的缺陷,才能真正引发中国人对它的兴趣。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知道中国文化的缺陷在哪里?赵紫宸在1927年所写的《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一文中,曾详细剖析过中国文化的特征。他认为,中国文化的衰弱与中国人在对“天”的认知上的不足存在很大的关系。赵紫宸认为中国人注重理性的精神,向来只是以“物观”的角度来考察“天”。久而久之,“人格的天”便成了“义理之天”;古时“活活泼泼的道”,到此时已成了“寂静之道”。而基督教的人格神信仰,则刚好可以补足中国文化中的根本性之缺陷。赵氏认为基督教就是神人同居的伦理生活。赵氏将“伦理”从“人与人的关系”扩展到了“神与人的关系”,将前者纳入到后者之内。这样一来,信仰便与伦理融为一体。这种神人之间的活泼伦理,正好可以供应中国社会所急需的道德资源。倘若基督教能够为中国社会培育出刚毅的人格,则它在中国文化的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

引注:

古爱华著、邓肈明译。《赵紫宸的神学思想》

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奥尔森著,吴瑞诚、徐成德译。《基督教神学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赵紫宸。《中国民族与基督教》《赵紫宸文集第三卷》

庄祖鲲。《契合与转化: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

游伟业。《创造的转化的模式》摘自《本色化与处境化神学》,澳门圣经学院硕士课程笔记,2010.12-2011.3。

赵紫宸。《基督教与中国文化》《赵紫宸文集第三卷》

赵紫宸。《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下)》《赵紫宸文集第二卷》

赵紫宸。《新境对于基督教的祈向》《赵紫宸文集第三卷》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浙江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