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紫宸对“宗教之危机”与“宗教之契机”的阐述

作者: 洪道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6-10 15:21:05
分享与播放

一、宗教的危机 

1·固守传统

赵氏认为生活具有一种增高的组织,其本质乃在不断地更新与向前的扩充。人格是需要透过生活不断增长,而绝非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已过时的经验,便不能成为今日的标准,因为愈是靠后的时代,便具有愈高超的人格。既然后代的人格与经验已经涵括并覆盖了前人的历程,那么专以古人经验为标准的人,岂不是在做退化的生活吗?固守古人的遗传看似稳妥,其实不然。因为制度或许不变,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却不能不变。因此,进取的势力必须要胜过保守的势力,即便这种势力会因着旧势力的阻碍,而变得较为迟缓,也必至终得胜。换句话说,阻碍的势力必要失败。在这样的情形下,如果旧制度依然抵抗,“决计不变,则必不能在新环境中和已新的制度成为系统。久而久之,这种旧制因为没有适应的机能,自然而然失了生活,就渐渐地死亡灭绝。” 

2·拒绝接受新思潮的检验

对于某些人而言,新思潮是一种危险的思想产物,他们对运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圣经》感到被冒犯。当科学研究所得出的结果与基督教传统的信念发生矛盾,他们便情愿相信自己的传统,也不愿意接受科学的结论。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乃是将“知识”与“信仰”对立。他们怕讲理性,“好像讲了理性,宗教就要招损失。”因此当新思潮到来,他们便不知所措,进而产生出“恐怖”的心。既觉“恐怖”便“一味蛮横,反对一切革新的议论”。于是,基督教便只好固守在仪文与神迹式的传统中,而自我孤立的结果乃是抽离现实,无道可传。

二、宗教的契机 

1、政治层面:社会主义激发基督教的真生活

赵紫宸认为自基督教初创以来,就存在着两种不相干的思想——入世主义与出世主义。前者是耶稣的救世主义所表显的思想,而后者则是基督教在发展过程中所衍生的历史性思想产物。也就是说,前者虽然是基督教的“真迹”,却不幸被后者所掩盖。赵紫宸又进一步指出,后者还演化出个人主义与他世界主义,后来个人主义在回天主义、放纵主义、天演主义的基础上终于变成在政治和经济界产生剧烈竞争的原则与弱肉强食的信条。至于他世界主义,则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想法。它鼓励对现实采取一种退避的消极行为。这种思想不仅对解决实际问题毫无帮助,在某种程度上,更是成为导致罪恶泛滥的根源。那么如何才能恢复基督教的本来面目呢?赵紫宸认为近世的社会主义运动无疑是一副难得的良药。首先。社会主义是一项世俗的政治运动,是一种出于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资本主义腐化的对抗。因此即便社会主义否定一切的宗教,也是情有可原。因为宗教尤其是基督教,不但没能起到救世的作用,反而还作了上述势力的保障。所以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必须认识清楚——虽然它有反对宗教的倾向,然其最终目标却是“想要借改组的政治去达致社会经济上公平的目的”。因着这个缘故,赵紫宸认为宗教并没有失掉什么,“却受了一个很切实的教训”。这样,基督教不必一定放弃个人主义与他世界主义,因为在社会主义的激发下,基督教又能“发挥他本来含蕴的今世和社会的观念,又添上他应有的冒险和创新的事业。” 

2、思想层面:哲学科学清除了宗教的迷信

哲学的演变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历程,刚开始它只是维护与阐发教义的一个工具,然而当它发展到一定程度,便逐渐具有自己的个性。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出现,改变了宗教在西欧历史上发展的轨迹,信仰的权威逐渐由教会与信条转至理性本身。由于理性被提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哲学便得到前所未有的滋养,可以脱离权威的限制而作自主的思考。由于教会容纳,哲学“就溃堤决防地越出范围”,甚至“颇有些反对宗教的论调”。虽然哲学不愿再臣服,甚至与宗教公然对立,却不见得会阻碍它的发展。因为哲学以人为本,而宗教的目的也是为了解决人的问题。那么,纵然在对立的情形下,哲学仍能有益于宗教。 

至于科学,则更能净化宗教。虽然宗教最容易与科学对立,但这种对抗是注定失败的,因为“科学有确凿的证据,实在的作为,使人不能不顺从它的训令,也使宗教不能不发生反复的思考和正当的觉悟。” 

3、宗教层面:各教派的冲突,促进宗教的革新,道德的发展,教会的联合

从教会历史来看,路德的改革不仅关乎宗教,也涉及权贵与平民之间的利益纠葛,因而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并在事后成立了“革命的教会”。天主教为了留住人民,使他们不再萌发叛逆之心,便进行了相应的改革,除了重申教皇与教会的权威,指斥路德所传的为异端外,特别强调教会的牧师祭司们“须注重道德的品格”。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后来的教派有过多少的分裂,然而宗教改革还是带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即产生了信仰自由与心灵宗教这两大文化因素,引发了同情心、利他心的发展,成为了道德运动的力量,影响德国和国际的政治生活的改变。而这种注重道德的倾向又反过来调节了各教派的关系,使它们因着“布道事业的繁重,传道经费的筹算,宗教基础的同点,人民心理的崇实等原由”,提倡了许多联合的运动。这些事的演变正显明了“冲突的事业结束即是调和的事业发展”。

引注:

赵紫宸。《宗教与境变》,《赵紫宸文集第三卷》。

赵紫宸。《基督教哲学》,《赵紫宸文集第一卷》。

赵紫宸。《新境对于基督教的祈向》,《赵紫宸文集第三卷》。

赵紫宸。《促进宗教革新的势力》,《赵紫宸文集第三卷》。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浙江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