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使中国社会陷入一系列危机,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及辛亥革命的相继失败,也使有识之士逐渐意识到,中国的问题不仅是器物层面的问题,也不仅仅是社会制度问题,而是更深层次的文化结构问题。
洋务运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反映出当时士大夫在屡遭战败的情况下,仍未触及问题的实质——他们只想“师夷长技”,却不愿改变封建王朝的专制制度。这场持续三十余年的改革最终以甲午战争的失败告终。次年,当日本胁迫清廷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至北京时,维新派借“公车上书”之机拉开变法序幕。虽然维新运动初期得到皇帝支持,却仅仅维持了百日。究其原因:一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阻挠;二是变法引发与地方保守势力的冲突;三是维新派内部问题,特别与康有为的主张有重要关联。尽管如此,维新运动仍为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成功推翻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使中国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革。然而问题并未彻底解决:一方面革命成果难以巩固;另一方面封建势力并未完全瓦解。而这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的主因——要彻底清除封建残余,就必须在思想、文化等更深层面进行变革。
那么,绵延两千年的“伟大精神”为何僵化成为“空洞的传统主义”呢?赵紫宸认为这与中国文化先天的局限性密切相关。他指出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伦常道德文化,其核心在于人际关系:“关系正则生活可以进展;应有关系断绝了,人就无有了;不应有的关系产生了,人就苦了,或是死了。”维系这种关系的关键在于“正名”——每个人必须守好自己的本位,尽上自己的本分,若“君不君,臣不臣”,就会导致社会大乱。
这种“君君臣臣”的伦常关系具有纵向延伸性,以“孝”为例,不仅关乎人伦,更连接天地,“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人应当“不忘本而能报本返始,慎终追远,使民族悠久继存”。赵紫宸将这种孝道称为“感恩的宗教”。在这种文化中,所有关系都呈现自下而上的趋势,强调下级对上级的顺从:对家长为“孝”,对君王则为“忠”。
理论上,这种关系应从下至上,层层递进,直至与“天”相连。但赵紫宸发现,在实践中它仅有现实意义,“中国的孝教是为人的,不是为神的,有世界,没有超世界”。因其源于知识而非信仰,如此便不可能得知在目不可见,而不可闻之境界中的事物了。假若天人之间的关系是不可知的,那所谓的“感恩”就失去终极意义。如果人们并不具备此种由信仰而来的感恩,又当以何种要素来维持人伦的关系呢?没有“感恩”之实,却徒有“追远”之表面的关系必然走向形式化,最终被封建统治者异化为压制人性的工具。
引注:
王铁群;《清朝洋务运动为何失败》;载于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17339。
《洋务运动失败的真实原因》;载于finance.sina.com.cn。
《戊戌变法》;载于baike.baidu.com/view/15917.htm。
伍华东;《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再探》;载于rwxy.hutc.zj.cn:8001/.../620a620c53d86cd559318d25539f56e0518d63a2.html。
古爱华著,邓肇明译;《赵紫宸的神学思想》。
赵紫宸;《基督教进解》,《赵紫宸文集第二卷》。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浙江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