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基督徒父母,我们心底深处,总是承载着一份无比沉重的渴望与祝福:渴望看见自己孕育、抚养的孩子,能够认识那位创造并深爱他们的宇宙主宰;渴望他们能亲自经历耶稣基督的救赎恩典,生命扎根于永恒的真理;渴望在人生的道路上,他们能紧紧抓住神的手,不被世界的洪流冲垮;更渴望,将来在天家,我们能与蒙恩的孩子一同欢聚,永不分离。这份看见孩子在基督里拥有丰盛生命与永恒归宿的愿望,或许是所有爱孩子的基督徒父母,最深切、最宝贵的梦想。
然而,与这份美好愿景如影随形的,是那份几乎日日夜夜都可能啃噬我们内心的焦虑。当我们将孩子带到这个复杂且充满挑战的世界,就不可避免地看到周遭各种诱惑:媒体传递的世俗价值观、同侪之间对信仰的质疑或嘲讽、功利主义对孩子心灵的侵蚀、甚至是他们自身成长中涌现的怀疑与叛逆。我们的心啊,仿佛永远悬在那里,担心他们会不会被潮流卷走?会不会在升学、就业、交友的压力下,悄悄放下信仰?会不会提出的疑问太过尖锐,以至于我们,甚至教会,都无法给出令他们满意的答案,最终让他们选择远离?我们担忧孩子选错了朋友,担心他们对聚会读经显得冷淡,眉宇之间都流露出那份害怕孩子“走错路”、害怕他们最终无法得救的深沉惧怕。
正是这份深不可测的爱,最容易让我们在引导孩子信仰的问题上用力过猛。我们如此急切地想将这份“生命中最好的礼物”塞到他们手中,如此渴望他们能避开我们曾经跌过的跤,以至于我们的爱在无意间,就可能跨越了那道微妙的界线。那份想要确保孩子走在正轨的心情,可能让我们不自觉地从温柔的“引导者”变成了严苛的“规定者”,从耐心的“陪伴者”滑向了焦虑的“控制者”。我们不经意间悄悄设定硬性的标准,要求特定的行为表现,对孩子的疑问感到不安甚至压制,用自己的信仰经验去框住他们的人生可能性。
这就带出一个深刻而艰难的课题:作为基督徒父母,我们究竟该如何在爱中真诚地分享与引导儿女认识神,同时又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们作为独立个体的生命与选择,不至于因着自己的期待,跨越那道至关重要的爱的界线,反而让原本应该是恩典与自由的信仰,成了孩子生命中无法承受的重压,甚至是最终离开神的绊脚石?这,是我们必须学习,也是最难的一堂功课。
厘清界线:引导与规定
既然我们已经承认了那份因爱而生的控制倾向,接下来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清晰辨识出“引导”与“规定或控制”之间的界线。这条线有时非常模糊,父母一不小心就可能越界,而这条界线两侧带来的结果,却可能对孩子的信仰生命造成天壤之别的影响。
我们先来看看“规定”和“控制”在信仰教养中的典型表现。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充满了“必须”“应该”“不准”等命令式用语,体现在一系列死板、缺乏弹性的信仰清单或行为规条中。比如:每天必须读经半小时并祷告;主日崇拜、小组聚会等教会活动一项都不能缺席,除非生病等不可抗拒因素;只能和信主的同学成为最亲密的朋友,不信主的要保持距离等等。
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感受到的多是沉重的压力、无所不在的审视,最令人受伤、也最令人孤单的是不被信任。他们学会的不是如何与神建立真实关系,而是如何迎合父母的标准,以换取认可并避免责备。久而久之,这种压力可能引发强烈的反叛,让他们在青春期或成年后彻底远离信仰;又或者,他们学会了扮演角色,隐藏真实想法,说谎、戴面具,把信仰变成一项应付父母的任务,心灵深处则充满厌倦。他们遵从的,只是一种表演式的“敬虔”,而非出自内心的热爱与委身。
相较之下,引导是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它是建立在关系基础上的,关注生命本身,充满恩典与温度。它强调的是分享、陪伴、探索与提供,而不是命令与掌控。在这样的模式中,父母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评判者或知识的灌输者,而是甘愿放下长辈姿态,蹲下身来,与孩子并肩同行的好伙伴。父母可以真诚地分享自己信主过程中的挣扎与失败——曾有过的怀疑、面对过的诱惑、在信仰中跌倒又如何靠神重新站起来,以及神在生命中那些真实而微小、却充满能力的作为。这使得信仰在孩子面前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有血有肉、可以触摸的真实实体。
引导的核心,在于为孩子建立一个安全空间。在这里,孩子无论有多奇怪的问题(比如圣经中是否存在矛盾、祷告没有感觉怎么办)、多深的挣扎(为什么努力了还会犯罪)、甚至严重的怀疑(我不确定神是否真实存在),都可以自由表达出来,而不必担心被父母论断、批评或否定。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角色是耐心倾听、温柔回应,承认信仰本就是一个探索自我的过程,鼓励孩子多思考、查考圣经、寻求答案。孩子在这样的引导下,感受到的是被无条件地爱着、被深深地信任着,他们的个体性与独特生命得到尊重,他们有空间去呼吸、去探索、去犯错、去从错误中学习并成长。信仰成为了他们自己的旅程,而不是父母强加的义务或枷锁。
下面我以两个情景案例更加形象地展现引导与规定:
1. 关于聚会
“规定”模式:孩子说周末不想去教会。“你为什么不去?身为基督徒怎么可以不去教会?这可是神的话!你这样很危险,会渐渐远离神!”——这带有指责、恐吓、论断,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个不合格的基督徒,充满罪恶感,反而更想逃离这个让他感到被定罪的地方。
“引导”模式:孩子说周末不想去教会。“宝贝,听你说不想去教会,我有点担心,也很想了解是发生了什么事?是身体不舒服,还是最近在教会遇到什么让你不想去的人或事吗?你在参加聚会时,有没有哪些部分对你的信仰有帮助,或让你感到困扰的地方?我很想听听你的想法,不用怕说出来。有没有我可以为你祷告的?”——这传达的是关心、理解、信任和陪伴。它让孩子知道,无论他们的真实感受是什么,父母的爱和接纳都在,他们可以说出心里话,而亲子关系不会因此破裂,这为后续的沟通与协谈留下了宝贵的空间。
2. 关于交友
“规定”模式:“你的朋友没有信主,不要跟他们走太近!他们会把你带坏,影响你的信仰!”——这传达对孩子强烈的不信任,不仅不信任孩子的分辨能力,也否定了孩子对朋友的正常情感,更可能让孩子觉得信仰是个需要与世界隔绝的封闭体系。
“引导”模式:当孩子与非信徒朋友关系很好时,父母可以观察并对话。“你很重视你的朋友,这很好。妈妈、爸爸看到你对朋友很真诚。当你和他们相处时,有没有哪些时刻,你觉得你的信仰价值观和他们不太一样?你觉得有没有机会让他们看到你生命中信仰的光?你有没有为你的朋友祷告?你觉得神有没有可能透过你或其他方式,在他们身上动工?我们一起为你的朋友祷告吧。”——这是在赋予孩子使命感,信任他们在周围小小世界中的影响力,引导他们思考信仰如何在生活中活出来,并将最终的盼望放在神亲自在他们朋友身上的工作,而不是将所有责任或风险都压在孩子身上。
越界的爱:伤害孩子也折磨父母
这份因控制而生的信仰危机,不仅侵蚀着孩子的属灵生命,更如同一把双刃剑,刺破了亲子间最珍贵的信任与连结,甚至将父母的平安与喜乐一同卷入漩涡。
试想如果孩子信仰的根基是建立在父母的规定与掌控之上,那么一旦他们进入可以自主的阶段(例如离家上大学、工作、恋爱),当父母的外在压力与掌控消失,这种依附于父母意志的信仰往往会迅速崩塌。因为那不是他们自己与神建立的关系,不是他们自己经历过的真实连结,而是为了满足父母期待而穿上的伪装外衣。脱去了这件外衣,内在可能是空虚、不解,甚至是累积已久的怨怼。长此以往,孩子甚至可能将他们对父母在信仰上强加的压力和不快,转嫁到教会、牧者,甚至是对上帝本身的负面观感或敌意上。他们可能将上帝想象成一个同样吹毛求疵、难以取悦、只看表现的形象,正如他们曾经感受到的父母一样,从而心生抵触,难以和神亲近。
而且,这份伤害并非单向的,它回头也折磨着父母自己。当我们将全部的心力与焦虑都投注在确保孩子拥有我们认为正确的信仰时,我们自己的内心也失去了平安。持续不断地担忧孩子的信仰状况,紧盯他们的表现,这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内耗,让父母常常活在焦虑与不安之中。我们会因此失去享受与孩子之间单纯关系的能力——不再能轻松地欣赏他们在信仰之外的才华与特质,不再能单单因为他们是“他们自己”而感到快乐和满足,因为父母的注意力被孩子的属灵表现所绑架,仿佛孩子的信仰程度直接反映了我们的教养成功与否,影响着我们作为基督徒或父母的价值感。这种将自己的价值与孩子的属灵状态紧密绑定的做法,不仅让关系变得沉重,也让父母自身的信仰容易陷入律法主义或自义的陷阱。
跨越爱的界线去控制孩子的信仰,虽然初衷源于那份至深的爱与关切,但其带来的后果却是沉重且令人心痛的。它可能扭曲孩子对信仰与神的认知,摧毁他们建立真实信仰的内在动力,破坏亲子之间本应信任与敞开的关系,最终也让父母自己在焦虑与挣扎中失去喜乐与平安。认识到这些潜在的伤害,是我们学习退后一步、重新审视我们引导方式的起点。
所以厘清这条界线,是我们学习“爱而不控”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它帮助我们跳出自己内心的强势和期待,去看见孩子独特的生命需要被尊重和信任,看见神的作为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和控制。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北京一名基督徒,现居日本。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